大公產品

首页 > 生活 > 正文

史出有因/橫眉俯首民族魂──魯迅\國史教育中心(香港)何漢權校長

時間:2021-02-23 04:25:10來源:大公報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過新年,或煙花或爆竹,因地制宜,由此帶來的絢爛璀璨和震天聲響,最能給人以春節立體環迴的強烈感覺。雖然,今年維港兩岸煙花匯演因應疫情而再度取消,但歷年的盛況仍令人懷念。說起煙花,不免令人想起那位曾感慨自己二十三年都不過舊曆新年,後來也在新年夜大放煙花的文壇巨匠──魯迅(1881~1936)。他亦是國史教育中心(香港)主辦的2019中國歷史人物選舉中,高票膺選的年度歷史名人。

  魯迅,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1899年考入江南陸師學堂附屬礦務鐵路學堂求學期間,魯迅接觸了大量的西方先進思想和自然科學知識。在以優異成績畢業之後,1902年末,魯迅懷着「科學救國」的信念前往日本攻讀醫學專業,希望徹底改變外界對中國人「東亞病夫」的諷刺稱號。

  在日留學期間,魯迅剪去了辮子,以示和滿清封建勢力決裂,並作詩發出「我以我血薦軒轅」的誓言,決心和封建勢力鬥爭,獻身解放祖國。後來,他震驚於日俄戰爭影片裏的中國人圍觀無辜同胞被處死時的麻木不仁,覺悟到只有從精神上喚醒民眾,才是真正的救國。於是,魯迅毅然棄醫從文,籌辦雜誌,發表文章,探討「中國國民性中最缺乏什麼?」「病根何在?」等問題。在重重思考中,魯迅個人和國家前途命運相結合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初步形成。

  1909年,魯迅回到闊別已久的祖國,開啟了為國為民、波瀾壯闊的人生。辛亥革命後,袁世凱和張勳復辟的鬧劇讓他備感痛苦和失望,他藉由鑽研中國歷史,去思考國家的前路。他輯校的《唐宋傳奇集》、《嵇康集》等50種古籍手稿以及搜集的大量漢唐石刻拓片,都具有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

  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使魯迅為之一振,「五四」愛國運動的爆發,更令他革命熱情高漲。1918年,作為推動和響應「新文化運動」的先驅,魯迅在參與編輯的《新青年》雜誌上發表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揭露封建制度的黑暗本質,發出「救救孩子」的吶喊,號召推翻舊社會建立新社會。隨着《孔乙己》、《藥》等優秀短篇小說文章的發表,魯迅日漸文思泉湧。

  自1920年秋至1927年春,魯迅先後在北京大學、廈門大學、中山大學等多所院校出任教職,這其間既有同封建勢力的鬥爭,也經歷了反動軍閥的迫害,但他仍筆耕不輟,創作了小說集《吶喊》、《彷徨》,論文集《墳》,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等。

  他更開創了文辭犀利的「雜文」文體——一種「匕首投槍」式的戰鬥文體,在表達社會批判時,往往運用誇張、反語等手法,亦善於結合幽默色彩,以《二心集》、《華蓋集》為代表,文中所蘊含的強烈的思想感情和深遠的社會意義,在中國思想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1927年秋,魯迅移居上海,專門從事文學創作和文藝運動,培養革命作家,並先後加入過「革命互濟會」、「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等進步組織。1936年,在魯迅的葬禮上,其身覆蓋着的寫有「民族魂」的旗幟,是大眾對他的無限敬輓,「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是他為國捐軀的一生的寫照。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