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生活 > 正文

「中國模式」起源

時間:2018-10-23 03:16:20來源:大公報

  近年,一些香港的偏激社會科學或人文科學的學者,沉迷於搞政治運動,忘記了從事學術的研究。有人估計,這股學術界的歪風直接推低了本地大學在國際上的排名。2014年的違法「佔中」亂事,便有不少這群所謂學者鼓吹、煽動及參與。亂事爆發前,他們說會承擔負責,接受法律制裁;亂事失敗後,他們想出千百理由,推卸責任,根本只是為了逃避刑責。這群人在大學中任教,還有什麼公信力?還有什麼學術誠信?

  幸而,本地大學裏或社會上仍有一班有志於研究的學者,他們名聲或許不大,但他們默默無聞地做研究,為提升本地的學術研究,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任教於香港科技大學的丁學良教授,是研究當代中國的專家,在《辯論「中國模式」》(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一書中,他追溯了當代中國興起的根源、特點和影響,令讀者可從多角度認識國家的現況。

  就經濟發展的模式而言,1970年代後期,絕大多數中國人的眼光所看的學習地區,主要的還不是美國或西歐,因為覺得太遙遠了,差別太巨大了。在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借鑒的樣板主要是兩國——南斯拉夫和匈牙利,因為兩國都是走社會主義道路而推行改革的國家。然而中國專家在實地考察兩國後,發展兩國的經濟發展欠佳,市場化的改革亦缺成效。當時,有少數國家領導人的眼光投向了非社會主義世界,尋找啟發思想和刺激觀念的新穎來源,主是看日本及亞洲「四小龍」。日本經濟在1950年以後的高速發展及轉型,是中國人值得學習的模式。而亞洲「四小龍」是中國內地的鄰居,它們那裏的情況容易傳播進入中國。此外,亞洲「四小龍」的經濟增長速度都是引人矚目的,在全世界名列前茅。最後,三條小龍還是華人社會,兩條小龍更是中國的領土。

  在改革開放首10年,中國不斷探索不同的發展模式,丁教授稱此時期為「中國模式」的史前階段。經過10年的探索和嘗試,中國正式發展出一套模式,學者們將此模式尊稱為「中國模式」。

李偉雄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