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生活 > 正文

訪台灣地標建築學國史—兩岸四地考察與國民教育(3)/福建中學(小西灣)助理校長 李偉雄

時間:2018-10-19 03:16:15來源:大公報

  圖:台灣的中正紀念堂建築是巨大版的中國宮殿建築,明顯反映出1960年代的新古典建築風格/法新社

  建築功能是指建築物在物質和精神方面必須滿足的使用要求。當人們說某個建築物適用,一般是指它能滿足某種功能要求,所以建築的功能要求是建築物最基本的要求。在人類社會,建築的功能除了滿足人的物質生活要求之外,還有社會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的功能要求。國民黨全面執掌台灣大權的時期,政府興建了不少宏偉的建築,既可用作舉辦展覽,亦是進行表演的場所。這些場所除有展覽的功能之外,亦是對台灣的民眾發揮着政治、社會及文化的功能,帶出了重要的政治意識——台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台灣的地區文化是中華文化的延續。

  融合現代傳統風格

  1972年建成的台灣中山紀念館是一棟融合現代風格和傳統中國廟宇結構的建築,周圍是一座大公園和開放的廣場。紀念館本體建築為唐朝風格,線條簡練,結合傳統與現代。主要特色為其飛簷與正面入口。該本體建築未完全仿古,例如並未採用斗拱,以小樑取代簷椽。屋頂也放棄傳統瓦頂,而使用釉面。中山國父紀念館坐落在十萬公尺見方的平地中央,四周叢林、花草、廣場圍繞:突顯建築物和環境的對比,引人注目。入口大廳的孫文銅像,體高5.8公尺。銅像前方由三軍儀仗隊站崗保衛,成為台北觀光的重要景觀。紀念館的建築風格,處處展現着傳統中國建築的特點。此外,展覽廳內介紹了孫中山一生的革命歷程,令參觀者認識到國民黨是孫中山的革命思想傳承者,台灣史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

  除中山紀念館之外,在1980年建成的台灣中正紀念堂,亦同樣向台灣民眾表達出重要的政治信息。紀念堂作為台灣象徵的建築,比中山紀念館規模更大。東門外不遠的這一大片土地,原是日本的軍事用地。中正紀念堂的建築是巨大版的中國宮殿建築,明顯反映出1960年代的新古典建築風格。位於廣場中央的中正紀念堂建築,聳立在石製平台上,展現驚人的宏大規模。

  紀念堂有一尊蔣介石巨大銅像,紀念堂中設有展示廳,除了展示他生前的用品之外,亦介紹了他的生平,帶出了多個政治信息──他是孫中山的繼承人、他領導抗日戰爭、他為台灣帶來了穩定局面等。這些信息令參觀者再次了解到,台灣史與中國歷史根本就是沒有分開的可能。

  建築物捲入政治爭議

  1986年,中正紀念堂改隸教育部管理,並完成組織條例立法程序更名為「中正紀念堂管理處」。2007年,民進黨主政的教育部將中正紀念堂管理處更名為「台灣民主紀念館」,教育部卸下中正紀念堂匾額以及牌樓上的「大中至正」字樣,而引發爭議。2008年馬英九就任後,恢復「中正紀念堂管理處」的組織編制。2009年,「台灣民主紀念館」又變更為「中正紀念堂」,中正紀念堂匾額重新掛回。

  今天,去台灣旅遊的港人太集中於「吃喝玩樂」,忘記了台灣其實有不少值得參觀的有歷史價值的景點。我建議,老師如帶學生往台灣考察,不妨先做一點工夫,自會發現台灣有不少景點,都是推動國民教育的理想地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