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生活 > 正文

務實主導 改革開放成功

時間:2018-10-16 03:16:15來源:大公報

  圖: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第一階段的改革開放取得輝煌成就,必須歸功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

  第一階段的改革開放取得輝煌成就,必須歸功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的務實主義、漸進式開放市場和國(企)退民(營企業)進,以及採用「國家調控市場,市場引導企業」的政策,此政策在1987年10月召開的中共十三大上,正式被採納。

  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主導改革開放的中央政府的認受性。所謂政府的認受性,即是得到人民的認可和接受。中央政府沒有廣泛的認受性,焉能順利推行改革開放?理論上,改革可以得到所有人民的認受。實際上,任何改革必然既有人得益,亦有人喪失既得利益。後者會反對或抵制改革,政府認受性不足的話,改革便不易推行和全面成功。

  推行包產到戶 發展鄉鎮企業

  一個政府怎樣取得人民的認受性呢?途徑有二:(1)通過民主選舉,得到大多數人民認受。(2)政府所行的政策,令大多數人民得益、改善生活和獲得發展機會。(2)比(1)更重要,因為歷史顯示:民主選舉選出來的領導人,可以反過來違背甚至出賣大多數人民的長遠利益。別忘記:禍國殃民的希特勒,都是靠選舉得勝而上台執政的。

  1997年前,香港還受着港英殖民統治,市民沒有選舉港督的權利,立法局亦不是民選的。然而,當時的港英政府的管治目標:「安定繁榮」,符合大多數港人的長遠利益。當時,香港沒有民主,社會反而沒有撕裂,沒有政治內耗,皆因港人認受「安定繁榮」,同心同德追求經濟增長,配合其他條件:1950年代的人口紅利、南來港人的資金和企業經營的經驗、內地的支持(如食水及副食品)、和獅子山下的奮鬥精神……等等,令香港得以躋身亞洲四小龍。

  1978年,鄧小平推行改革開放,先結束了建國以來的種種政治運動,與民休息。之後推行包產到戶政策,發展鄉鎮企業,改善農民的物質生活,獲得當時佔人口大多數的農民支持。其實,由1950年代至1978年,間歇有少數地區推行包產到戶政策,都被指違背社會主義而遭否定了。改革開放時推行包產到戶,得到大多數人民認受,最終成為制度。

  先在經濟特區辦中外合資和民營企業,讓部分人富起來,亦符合大多數人民的利益。中國是幅員廣闊的大國,大國有個好處:可以在小地區先試行各種改革,吸取經驗和教訓,成功了,才全面推廣。用經濟學的術語講,這樣漸進式改革,「制度成本」較輕,由計劃經濟轉型至「國家調控市場,市場引導企業」,既可將社會不安減至最低,也提高了成功機會。這便是鄧小平的務實主義。香港在1980年代由製造業轉型至服務業經濟,「制度成本」亦較輕,反而1997年後,轉型至創新科技及高增值經濟的「制度成本」卻較重,至今尚未能成功。

  政治穩定 集中精力經濟發展

  改革開放「制度成本」較輕,還有一個理由,就是政治穩定,外交消耗較少。新中國頭30年,政治運動頻仍,對外要跟歐美對抗,難有安定的政治環境發展經濟。鄧小平結束了「鎖國」,加強向發達國家和地區學習。他釐定了「韜光養晦」的外交路線,減少與美國的摩擦,政府得以集中精力於經濟發展。鄧小平之後兩代接班人─江澤民和胡錦濤─令中國有十多年的安定政治環境搞經濟改革和轉型。這些都是改革開放成功的重要原因。

  撰文:博文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