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跟「姓」結合,用來代表一個人,區別於別的人,所謂「雁過留聲,人過留名」,所以古今中外的人,都珍惜自己的姓名,因為姓名是構成一個人最重要的人生價值載體,代表長輩的期望與家族的榮辱興衰。
在英語系國家,一般習俗,嬰兒出生後須接受洗禮,並由牧師、神父或父母親朋為其取「教名」,可以採用聖經、神話人物、古代名人或文學名著中的人名,亦有採用祖先籍貫名字,山川河流,自然界事物的名稱作為名字。
古代中國人,對命名十分講究,名之外,還有字,分開使用,自稱己名表示謙稱,稱人之字表示尊重。古代嬰兒出生百日後,由父親或祖父為其取名。中國傳統家族慣用的命名方式,有的跟祠堂的對聯逐代排列;有的顯示輩分或排列,如伯成、仲景等;有些寄託了家長期望,如男孩子有家豪、志偉、子揚、耀宗等,女孩子則有淑芬、秀英、淑惠、美儀、玉婷等。
「字」,是入學時所取,在社會上用來互相稱呼的,是本名之外另取的一個與本名意義相關或相反的稱號,如屈原名平字原、劉備字玄德、諸葛亮字孔明、曹操字孟德、孫權字仲謀、李白字太白、杜甫字子美、岳飛字鵬舉、毛澤東字潤之,周恩來字翔宇,朱德字玉階,蔣中正字介石等。「字」的產生,有說是出於避諱,古代人在祭祀神靈和先祖時,為了表示恭敬尊崇,不敢直呼其名,於是就產生了字。
現代潮流已不流行取「字」,反之興英文名,在香港,即使大家都是黃面孔,親子之間、同學之間、朋輩之間、同事之間、群組之間、飲食場所、營銷商場、報紙雜誌上……大家都以英文名為尚。聽在國內工作的朋友說,大陸人愛用英文名。改革開放以來,經濟文化各方面走全球化,人們出國機會多了,思想解放,講究與世界接軌,新文化潮流興起,國內一些父母,為子女取名也洋化起來。
名字有誘導性格傾向的作用,是個人符號,帶有個人烙印。一個讀起來鏗鏘響亮、聽起來清晰帥氣的名字,能使人性格開朗豁達,或活潑、或穩重、或自信、或剛毅、有胸襟、有志氣。性格影響命運,好的名字可使人向好的方面發展。只是,香港人的中文名字已經在消失中,只存在在身份證上。
許多時接受訪問,記者也會問我英文名字。我出自英文中學,香港大學畢業,當我的同學、同事、朋友,甚至家人,許多都用英文名字互相稱呼時,我還是坐不改名,因為我愛中國文化,我的名字。我叫孫慧玲,慧黠玲瓏是也,內中,有爸媽對我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