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聽中學生講那些年的香江

時間:2018-05-23 03:15:26來源:大公網

  圖:保良局顏寶鈴書院的團隊贏得初中組冠軍,(左起)顧問老師黃郁庭,參賽學生蕭樂遙、叢筠又、劉焯棋和李悠嘉

  香港,曾經是華南地區一個重要的漁港,但近幾十年來,經濟轉型下,漁業漸漸為服務業取代,大部分漁民後代並沒有繼承父業,而是上岸尋找一般的白領工作。再如太平清醮、天后寶誕的花炮乃至紙祭品的紮作者,為什麼青黃不接問題愈來愈嚴重?保良局顏寶鈴書院的四位同學和天水圍香島中學兩位同學,分別追尋了香港漁業和紮作業的變化,找到了香江的故事,分別贏得專題研習比賽初中和高中組冠軍。\大公報記者 呂少群(文) 饒宗頤文化館供圖

  訪長洲與漁民交流

  「尋找香江的故事」專題研習比賽旨在讓參與同學透過釐定題目、資料搜集、組織,最後完成自己獨一無二的參賽作品。蕭樂遙、叢筠又、李悠嘉和劉焯棋都是保良局顏寶鈴書院的初中生,為了認識香港漁業情況,他們到訪長洲,香港仔,鴨脷洲等地,與不同界別的前輩交流,例如從長洲魚類統營處得知有一個漁業分享講座,講座當天遇到一群漁民,「向我們分享了不少有用資訊,又得到中大歷史系馬木池博士的詳盡講解,加深對本地漁民乃至香港近現化史的認識,最後不得不提南丫島漁民文化村的明哥,向我們回顧了其家庭的漁業歷史,又解答大量疑問。」

  五位同學說,把漁民故事中的人情味與奮鬥精神記錄下來是難得的經歷,這些都是以往不曾接觸過的。訪談期間,更發現大部分漁民後代並沒有繼承父業,而是上岸尋找一般的白領工作。不少年輕一輩並不知道香港曾是一個繁華的漁港,他們希望藉着這份小作品,令更多市民了解香港漁業的變遷及漁民對香港發展的貢獻,繼續燃亮香港人心中的獅子山下精神。

  高中組冠軍是天水圍香島中學的袁詩傑和張柏康。他們說,由於本港介紹紮作業發展的書籍不多,需要以口述資料補充內容不足。去年暑假,正好冒卓祺師傅應邀到該校教初中同學傳統燈籠紮作課程,就邀請對方做訪問,冒卓祺師傅就紮作在香港的發展過程、現時業界所面對的困難、如何傳承這些文化等問題,作了詳盡的補充。

  悟紮作工作不簡單

  袁詩傑說,紮作是以簡單的材料如竹篾、紗紙、色紙、絹布等,運用紮作技巧和繪畫筆製作而成,常見的製成品包括花炮,大士王(盂蘭節常見的鬼王造型),花燈,龍,獅,麒麟及紙祭品等。經過研習,他們才知道大士王是怎樣製作的,為何現今香港的燈籠大多由內地而非香港生產,「原來紮作工廠的溫度是這麼悶熱的,工作枯燥卻有意義。要做樓高兩三層的花燈一點也不易。」

  張柏康補充,這個專題研習,絕對是預備工作歷時最長的功課,一做便做了兩個多月。「學習的過程獲益不淺,了解到合作的重要性,有困難要互相補足,要學懂體諒和包容。」

  第二屆「尋找香江的故事」專題研習比賽,吸引逾二百參賽者,5月12日頒獎。除了上述冠軍,初中組亞軍為聖公會李炳中學和風采中學,高中組亞軍和季軍為博愛醫院鄧佩瓊紀念中學和樂善堂梁植偉紀念中學。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