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香港回歸祖國後,粵港兩地經貿活動和人員往來日益密切,香港社工梁秋莎就是一位專注於化解跨境婚姻糾紛問題的「家庭醫生」\資料圖片
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後,粵港兩地經貿活動和人員往來日益密切,雙城工作、生活的港人亦大幅增加。香港社工梁秋莎,就是一位活躍於粵港兩地的特殊「穿梭人」。作為第一個北上服務的香港社工,梁秋莎專注於化解跨境婚姻糾紛及青少年問題。堅持穿梭穗港20年,她經手服務的個案超過2000個,成為粵港民間矛盾糾紛的「社會醫生」。\大公報記者 敖敏輝
上世紀八十年代,梁秋莎大學畢業後分配至廣州市婦聯工作,幾年後獲推選為廣州市兒童活動中心籌建辦主任。在中心的落成典禮上,她遇到了香港社會工作研究專家陳麗雲教授,「陳教授講解起香港的社工工作,讓我對這個職業產生了強烈的認同感,並萌生做內地第一個社工的想法。」梁秋莎說,她很快辭掉公職,決定深造社工專業。
辭公職留學成香港社工
由於當時赴港求學尚存在障礙,在陳教授的建議下,梁秋莎決定前往加拿大留學。在加國留學期間,梁秋莎結識了一位香港同學,與這位同學結婚後她移民香港,1995年,她加入香港國際社會服務社,正式開啟自己的社工生涯,成為了人們口中的「梁姑娘」。
彼時,籠罩着「亞洲四小龍」光環的香港,對內地人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嫁給香港人是不少內地年輕女孩的夢想。與此相伴,「二奶」問題、跨境婚姻糾紛也隨之產生。
北上掛牌排解婚姻糾紛
「有一次,我在銅鑼灣看見一個內地女子帶着3歲的孩子,舉着尋夫的牌子,跪在地上求助。」梁秋莎說,那些年,類似的跨境婚戀糾紛導致的人倫悲劇,屢屢在香港上演。也讓梁秋莎意識到,自己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和價值。在香港國際社會服務社和廣州逢源街道辦的牽線下,梁秋莎做起了穗港「穿梭社工」,專注跨境婚戀問題。
1997年3月,在香港回歸祖國前夕,設在廣州逢源街道的「穗港及海外婚姻家庭輔導中心」正式運作。一時間,求助者紛至沓來,其中又以跨境婚姻的問題最為集中。
香港人阿強曾受公司委派常駐廣州,並與當地姑娘沈小姐結婚生子。幾年後,公司撤銷廣州分部,阿強失業,但仍決定留在廣州。由於難以找到合適的工作,長期失業導致他情緒低落、脾氣暴躁,而妻子也對生活現狀不滿。兩人經常吵架,甚至出現家庭暴力。面對前來求助的夫妻倆,梁秋莎扮演情感「垃圾桶」的角色,傾聽他們的訴苦,為雙方每一個決定做具體分析,並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最終成功勸導兩人,消除了誤解。
梁秋莎說,多數個案處理起來並沒有這麼得心應手,不少是因兩地分居導致的感情變化問題,其中最多的又是「第三者」糾紛。「老夫少妻、未婚同居生育、包『二奶』等現象,導致很多社會問題。」有時候,處理好一個個案,甚至需要幾個月的時間。
20年穿梭穗港車費30萬
隨着粵港社情的變化,梁秋莎的工作逐漸點多面廣。2005年前後,跨境家庭小孩上學難問題逐漸顯現,為了幫助每一個求助對象,梁秋莎親自向政府部門諮詢、建議,為他們提供解決問題的辦法。同年「穗港青少年服務中心」隨之成立,上學問題、組織親子活動,又成為梁秋莎的另一項重要工作。
此後,梁秋莎又主導成立穗港家庭綜合服務中心,婚姻家庭輔導、就業輔導、長者服務等,都成為梁秋莎奔波忙碌的範圍。從紅磡火車站坐車前往廣州東站,梁秋莎每個月至少往返3次,在街坊眼裏,她是和事老,是「拆彈專家」,更是穗港跨境家庭的潤滑劑和穩定器。20年來,梁秋莎為廣九直通車「貢獻」了至少近30萬元的車費。她說,能為穗港家庭排憂解難,這些車費沒有白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