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禽流感殺入香港,令本港成為全球首個人類感染禽流感的地區。為防止疫情擴散,當年年底全港130萬隻活家禽遭遇史上首次「浩劫」,雞禽不但「格殺勿論」,更要出動身穿白袍的防疫人員協助;一堆堆禽屍照片,成了本港抗疫之戰血的印記。20年來禽流感屢次威脅,本港經歷起碼七次大規模殺雞行動,特區政府與內地相關部門持續緊密合作,不斷完善防疫機制,務求把「安全雞」送至港人餐桌。在多重防護下,自1997年後,香港再無本地人類感染H5或H7禽流感病毒個案。\大公報記者 張琪
多個本地養雞場於1997年有雞隻感染禽流感死亡。當年五月,一名三歲男童疑因在一個販賣活雞的檔口前玩耍,吸入在雞糞內的病毒,感染H5N1甲型禽流感病毒死亡,成為全球首宗人類感染個案。
六個月後,禽流感疫情出現人傳人,時任衛生署署長陳馮富珍一度以「我日日都食雞」,安撫民心。疫情來勢洶洶,政府於當年平安夜首次宣布暫停內地活家禽進口本港,隨後更決定跨部門組織大規模銷毀家禽,銷毀活雞數目達到130萬隻。最終那一年全港共有18人感染H5N1,當中六人死亡。自此,本港加強疫情監控,再無出現本地人類感染H5或H7禽流感病毒個案。
銷毀家禽數量達407萬隻
然而,20年來禽流感陰影揮之不散,人類感染個案遍布全球,病毒更不斷變異,甚至近期在華南地區大面積爆發H7N9禽流感,保持人類零感染並非易事,惟政府多年來在活家禽養殖、零售等多範疇加強監控,務求將感染風險降到最低。家禽來源是第一道「防疫牆」,本地養殖場須按規定安裝防雀設備,以及所有雞隻均須注射H5禽流感疫苗等。第二道「防疫牆」則在批發及零售層面。政府已要求所有在市面零售的活雞,必須來自長沙灣家禽批發市場,及要求所有零售點雞隻須即日全部屠宰,嚴控疫情不再在市區中傳播。
即使政府進行全方位防疫措施,但仍多次於本港發現禽流感樣本,多年來至少七次屠殺全部活雞及其他家禽,杜絕疫情擴散任何可能性,銷毀家禽數量多達407萬隻,令香港活雞供應鏈風險管理措施在國際上處於最嚴謹水平。
內地作為長期供應本港活雞的重要來源,多年來一直配合本港防疫工作,務求將「安全雞」送至港人餐桌。內地與政府已訂立有關輸港活雞的檢疫制度,包括只容許獲內地動植物檢疫局發牌和監管的雞隻飼養場,方可輸出活雞到香港;預備運港雞隻亦須在出口前與持牌飼養場內的其他家禽隔離五日,及須證實H5病毒測試呈陰性反應;雞隻於出口當日亦必須接受檢驗,才會獲發衛生證明書。此外,當局還會對每批雞隻抽樣作血液檢驗,方可運往市場銷售。
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高永文於2013年出席粵港澳深珠衛生檢疫、動植物檢疫與食品安全控制會議後表示,一直以來在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尤其是廣東省及深圳市質檢當局,長期與政府合作,對供港活雞場已實施了很多防控禽流感措施。
內地活雞未恢復正常供港
不過,近年港人由「無雞不歡」,逐漸變為「聞雞色變」,尤其是在傳統節慶前夕,活家禽樣本一旦被驗出禽流感病毒,即暫停活雞供港21日,港人逐漸對「拜神唔見雞」不再驚訝,一斤活雞價格飆升至70,甚至85元並不再罕見;而餐桌上更由「活雞」逐漸變成以「冰鮮雞」、「急凍雞」為主流。由2003年起,本港進口活家禽量和本地供應量均大幅減少,根據食物及衛生局數據顯示,香港家禽農場的總許可飼養量由2004年的390萬隻,於2009年下跌至約130萬隻。
以往本港約70%的活家禽是進口,其餘來自本地供應。惟2014年本港於進口活雞中發現禽流感樣本後,內地有關部門隨即加強對註冊農場的防控措施,直至今日,內地活雞仍未恢復正常供港,巿民也愈來愈多吃本地農場雞。截至2016年12月底,香港共有29個持牌養雞場,總許可飼養量約為130萬隻活雞,以應付全港活雞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