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教育改革事在必行

時間:2017-01-25 03:15:28來源:大公網

  二○○三年「沙士」出現,令港人生育意欲下降,出生率低影響到全港大部分中小學校之收生出現嚴重失衡情況,這十年間時常聞有「殺校」消息,校方一方面要應付教育制度之轉變,另一方面還要擔憂收生不足,校長老師絞盡腦汁為學校尋求出路,令教學職員皆身心疲累,而弱勢學校更是苦不堪言。

  菁英制度衍生目的在於資源分流,向評估較高之優才生投放更多的資源,爭取更優異成績,相反評級較低者其實間接被剝削了增長空間,而換轉成學校競爭情況同樣如是。教育制度有否出現問題?支持及反對者各持己見,有家長喜歡嚴謹制度,希望能趕上學歷膨脹年代;但有家長則認為現時學校過分催谷學子,不想孩子放棄童年快樂換取好成績。

  每種教育方式都有利弊

  香港一般中產收入家庭,普遍有送子女出外國讀書的打算,或嚮往在港就讀國際學校,一來能有更好學習外語環境,另外亦想擺脫傳統教育學習枷鎖。國際學校教育方針,被認定是鼓勵學生主動及積極表現自我,讓他們變得好動、率直、探索心強;而香港傳統教育,會較着重學術表現,所以被揶揄為「填鴨式」教育,使家長及孩子將學習變成壓力。當然每種教育方式都有利弊,但現存的問題確實有改善之空間,而且未能每個家庭都能負擔起國際學校的高昂學費,哪怕是有能力,亦不想「肥水流向別人田」,眼看人才及資金不斷流出。

  改革教育制度之討論任重道遠,到底我們有沒有提供足夠空間讓孩子發揮?還是孩子要久經嚴苛磨煉才可茁壯成長?知識與學問固然重要,但不是唯一道路,盲目追求學術評價上,只會扼殺孩子們的其他潛能,就以筆者母校「可藝中學」為例,由原本實用中學轉型回主流學校,學業成績上,當然難以與區內其他傳統名校比較,但有誰注視到,一間毫不起眼的中學,原來出了一位世界級拳王「神奇小子」曹星如;還有跑遍世界各地,成為香港首位榮獲「馬拉松大滿貫」殊榮的跑手盧俊賢;另外連續稱霸三年屯門區學屆男子足球比賽,部分退役學員亦有幸入選香港足球代表隊及成為甲組足球員;香港步操樂團公開賽連續第十一年榮獲金獎;亦有畢業生被選入香港賽馬會,成為職業騎師,過另類精彩人生。

  香港教育改革刻不容緩,筆者認為教育局亦責無旁貸,應重整資源分配,着重發揮創意多於成績優劣,培養學生對學習興趣,同時令家長放下「贏在起跑線」觀念之重擔,避免因個人情感而錯誤判斷,事先預設或否定他們,相信還有很多潛能者未被發掘,說不定日後能為港爭光揚威海外;期望幾位競逐行政長官之參選人能重視教育議題,廣泛吸納校方意見,來屆務實改善教育工作,從幼稚園開始關注學童,引領我們新一代青年和諧建設社會。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