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歐洲,北約與俄羅斯的爭奪一直是地區安全的一條主線。冷戰時,有北約與華約兩大陣營的尖銳對峙,冷戰後,出現北約東擴與俄反制的生死較量。為應對俄收復克里米亞及出兵敘利亞後的新形勢,北約決定大舉增兵東歐,俄與北約的對立再次升級。
媒體均注意到,這是冷戰結束後北約在與俄接壤的東歐國家最大規模的軍力集結。根據計劃,北約從明年初開始將建立四個戰鬥群,總兵力達四千人,另組建一支四萬人快速反應部隊作其後盾。北約「龍頭老大」美是主要推動者,在北約作出決定的同一天,其防長便宣布在波蘭部署一支九百人的「隨時應戰部隊」,另一支配備坦克等重型裝備的部隊也已成軍,可隨時部署在東歐任何地方。
經歷過北約東擴之痛的俄羅斯,早已習慣了北約的出爾反爾,對新兵力部署未有太大反應。想當年,北約乘華約解體之機,作出東擴決定,大舉蠶食俄勢力範圍。為避免莫斯科反彈過激,北約曾指東擴不針對俄,並承諾不會在原華約成員國軍事基地部署兵力。如今,一切都已被遺忘。既然跟北約講不清「誠信」,俄也一改過去抗議與妥協,採取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新策略,不聲不響地部署實質性反制。可攜帶核彈頭的「伊斯坎德爾-M」導彈很快將在加里寧格勒部署,最新武器「撒旦二型」導彈外形設計也於日前首次公開,被專家解讀為普京對西方發出的「重大警告」。
北約東擴,堪稱冷戰後最重大國際政治軍事事件。它打破整個歐洲戰略平衡,顛覆了歐洲地緣政治格局,對俄國家安全構成重大威脅。蘇聯解體後相當長一段時間,俄積貧積弱,無力抗衡北約東擴。近年來,俄逐漸恢復元氣,綜合國力大幅提升,開始真刀真槍地與北約公開較量。收復克里米亞、出兵敘利亞都是其中的一環。俄已撕破臉皮,美等西方國家也不再掩飾,在歐洲反導系統部署也不再以伊朗為藉口,此番組建快反部隊指向更明確,就是要應對俄的突然襲擊,提高對俄軍事行動的快速反應能力。
令人不安的是,同樣的一幕正在亞洲上演。自美作出「重返亞太」戰略抉擇後,打造「亞洲版北約」便成為其實施「亞太再平衡」戰略的核心一環。「薩德」入韓雖以應對朝核為藉口,實際上是針對中國。「薩德」部署嚴重損害中國的戰略安全利益,是美遏制中國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薩德」問題絕不單純是一個軍事問題,而是一個政治、戰略問題,是亞太地區安全形勢緊張的主要根源。
歐洲前車之鑒,亞太後事之師。面對新威脅,中方與俄一樣,不得不作出應對和反制,為維護國家安全,即使重啟冷戰也在所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