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莎百貨決定把港澳零售業務,轉售予長期合作的中東夥伴,自家集中資源發展英國大本營,此消息一出,資本市場視之為一宗再正常不過的交易,消費者的反應亦似乎不大,反正百貨店購物不見得是潮流。
昔日英資百貨頗受消費者歡迎,馬莎作為自主品牌,更是中產人士的購物之選,只可惜一直以來,馬莎並沒有多搞宣傳推廣,加上自主品牌從來較少以打折扣吸引顧客,隨着其他後來的新式百貨公司陸續加入競爭,馬莎只呆呆坐落於中環鬧市的一角,知名度下跌造成乏人問津的尷尬場面,正好反映自主品牌不進則退。
馬莎撤出本港市場,不單因為多年來經營過於保守,更多的是反映百貨公司在港的發展空間遇到瓶頸。現今的香港社會,貧富懸殊造成消費者兩極化,要不像富裕人士閒逛名店,要不像一般市民以划算為消費尺度,走向大眾品牌以及網購,反正就是遠離百貨公司門口。
經濟環境不是好景一大片,普羅大眾的消費與生活習慣亦逐漸改變,百貨公司真正受歡迎的日子,只餘下優惠日、減價周。這些日子大家才會瘋搶半價行李箱,將化妝品部門擠得水泄不通。以往銅鑼灣某大型百貨店發起為期十多天的減價周,顧客反應熱烈,近年延長至20天,便是看準「減價能吸引消費」的心態。
大江東去,不進則退。百貨公司難以單靠減價留住消費者,品牌推廣、新零售模式、科技元素等策略,在零售界更不可缺。長江後浪推前浪,發展過於保守,最終只會從拓荒者淪為拾荒者,被迫退出歷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