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左起)團結香港基金副總幹事兼公共政策部主管黃元山、恩榮金融董事謝國安、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總幹事楊建霞及團結香港基金高級研究員張博宇
【大公報訊】記者吳涵宇報道:團結香港基金昨發表報告,建議將「按效果付費」機制應用於社會項目投資,令投資回報取決於項目服務成果,助政府分散風險、節省長遠開支。該基金會還呼籲港交所(00388)將創效投資列入上市公司環境、社會及企業管治(ESG)報告,增加項目社會效益、投資金額等績效指標。
團結香港基金高級研究員張博宇表示,在「按效果付費」機制下,政府通過中介機構與服務供應商、投資者取得協調,以私人資金作為投資本金,並由第三方提供信貸擔保。評估人員依據「社會效益評估」(SIA)評核項目效益,若服務未達指定成效,政府只須償還部分本金,若服務達標則向投資者支付本金及利息。
張博宇指出,「按效果付費」機制被英國、美國廣泛使用,可降低政府及公營部門的財政及執行風險,同時推動預防性社會服務的發展,幫助政府減少處理社會問題的政策成本(補救性費用),從而節省長遠開支。
對參與項目的投資者來說,可通過「創效投資債券」等形式獲得收益。該基金會副總幹事兼公共政策部主管黃元山認為,創效投資屬於高風險高回報的投資,其回報率較主權債、企業債更加吸引,相信可引發投資者興趣。據實行該機制的英美及澳洲等地統計,創效投資債券回報高達15%,但若項目失敗,政府不會予以補償,投資者需「自負盈虧」。
張博宇坦言,本港市場較小,創效投資公司有限,加上項目合約條款頗複雜,計劃為期較長。此外,與英美等國嚴重的財政赤字問題相比,特區政府每年錄得數百億元盈餘,或缺乏誘因投入私人融資市場。他建議政府推出先導計劃,了解本港推動「按效果付費」的可行程度。該基金亦已開始物色可應用該機制的項目,冀政府盡快採納及落實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