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唐華為人民幣抱不平,認為人民幣的地位遠未能與中國國力匹配
【大公報訊】記者李寅舟報道:在朋友的眼中,工銀瑞信資產管理(國際)公司總經理唐華是一個近乎狂熱的人民幣國際化推動者。唐華少時隨父母移居美國,2008年美國爆發次貸危機,他回到闊別多年的中國,加盟中國銀行旗下的資產管理公司,擔任QDII(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基金投資主管。2011年,在北京從事國際金融市場投資的唐華,認真地考慮人民幣國際化的意義。
到今天,唐華依然記得2011年8月17日那天,中銀基金董事長譚炯遞給他一份報紙,頭條是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在香港透露,將允許人民幣境外合格機構投資者投資境內證券市場。「董事長給我三個月時間,提交一份潛在業務機會方案。」唐華說,這三個月裏,做了大量資料研究後,他為人民幣抱不平: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貿易國,為什麼不能用自己的貨幣和其他國家一起玩?為什麼人民幣的地位遠未能與中國的國力匹配?
人幣國際化機遇無窮
2012年,唐華對人民幣的興趣越來越濃厚。身為金融投資人,他突發奇想為人民幣國際化的商機算了一筆帳。「1995年到2012年,美國前十大的互聯網公司創造了不到1500億美元的收入。如果2012年到2030年,離岸的人民幣體量從當前的幾千億變成80萬億元人民幣(根據中國M2數額測算而來),這些增長將為多少投行、商業銀行、保險公司和資產管理提供巨大機會?再以1%的管理費率計算,80萬億的1%就是8000億元人民幣,按照一美元兌換6.2元人民幣的匯率,這個數字已經相當於全球前十大互聯網公司的收入。」在唐華看來,未來中國金融機構的核心競爭力正是來自人民幣國際化帶來的增長機遇。
「我們常常羨慕華爾街」,唐華說:「可惜,華爾街永遠不是中國人的。只有當有一天人民幣獲得和中國經濟體量匹配的地位,中國的金融中心變成全球的金融中心,中國也會成就一個讓全球金融家仰慕的、屬於中國的華爾街。」
一次在泰國度假的經歷更堅定了他對人民幣國際化的信心。在酒店結帳時,服務員問是否用銀聯支付,他隨即致電正在夏威夷度假的朋友,詢問當地是否接受銀聯支付,對方也給出了肯定的答覆。唐華笑稱這是他無數度假中最難忘的一次:「我相信全球越來越多賣家接受人民幣,就是中國人慢慢成為世界上大買家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