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第二屆長三角金融科技高層對話暨新華網思客陸家嘴峰會現場 /大公報記者倪巍晨攝
【大公報訊】記者倪巍晨上海報道:中國銀監會原副主席、北方新金融研究院院長蔡鄂生周三在上海指出,金融業本身屬於「風險行業」,對金融領域出現的風險要站在「防控風險」角度去做,對待「金融亂象」則一定要站在維護市場秩序、保護消費者利益的法律角度上堅決予以懲處,「屬於風險範疇和亂象範疇的要區別對待」。
蔡鄂生在出席「第二屆長三角金融科技高層對話暨新華網思客陸家嘴峰會」時表示,互聯網金融,使一些未得到金融服務的地方可享受金融服務,同時金融服務的效率和便利度也有很大提高,但從金融技術、金融交易平台運轉經營和盈利模式上考慮,還有很多問題。他續稱,近年來中國金融科技發展很快,因此既要從防控風險本質去考慮,也要從交易平台、大數據等系列角度去思考,「未來的改革發展要打開思路,要認真思考金融發展和金融改革的問題」。
在蔡鄂生看來,金融是國家重要的核心競爭力,金融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金融科技」抑或「科技金融」,都要圍繞服務實體經濟、防範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等方面去思考。
科技金融或進入整頓
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黃益平在同一場合坦言,全球最大的五家科技金融企業,有四家是中國的,從總體市場規模看,像第三方支付、網絡貸款等,中國的市場規模都最大,因此中國的科技金融已走在世界前列。他說,2013年政府工作報告正式提到「互聯網金融」問題,隨後四年幾乎每年都會提及該問題。「原來更多是一種鼓勵、創新,現在更多是關注風險」。
黃益平補充說,在經歷過去一段時間的高速生長後,加強對科技金融的監管,並將其納入監管框架是必要的,這意味着未來或進入整頓、調整,甚至是相對緩慢的發展期。未來互聯網企業做金融,和金融企業利用互聯網技術兩大傾向將不斷趨同、融合,且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各自會擁有自己的相對優勢。此外,技術在多大程度上可令金融獲進一步發展,取決於監管、技術兩個方面,監管太鬆易引發風險爆發,但監管過嚴會將很多潛在發展機會消滅掉。
上海市支付清算協會會長、工商銀行上海市分行行長顧國明認為,要控制風險未來要考慮三方面因素。首先,商業銀行經營的本原是審慎經營,及真實性原則;其次,金融科技帶來的新手段、新方法;最後,是人力資源。他相信,上述三方面關係若處理好,金融服務業、金融科技企業的前景就會比較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