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反「一地兩檢」邏輯荒謬/張學修

時間:2017-08-07 03:15:38來源:大公網

  香港激進分子針對「一地兩檢」方案不斷進行猛烈的攻擊。有人稱方案有「割地」之嫌,又聲稱要提出司法覆核,阻撓方案在立法會通過。隨後,反對派又成立「一地兩檢關注組」,號稱多達九十四個個人及組織參與,並宣讀所謂的「立場書」,稱要以各種手段去「打民意戰」。日前有人更提出集體杯葛,拒絕參觀廣深港高鐵香港段建設,威脅政府要先解答「一地兩檢」的法律問題。

  事實擺在眼前,激進分子意圖將「一地兩檢」問題「擴大」,有大搞政爭,拚死對抗之勢。其目的不僅是要拉倒「一地兩檢」,阻礙香港發展,同時更想破壞「一國兩制」的進一步落實,阻撓新一屆特區政府有效施政。但有心人只要細看激進分子的反對言論便可知,當中經不起任何推敲,背後邏輯更顯荒謬。

  「一地兩檢」具現實意義

  激進分子提出「一地兩檢」不符合基本法、損害司法管轄權等說法,在法理情理上都不具備說服力。又聲稱「先例一開後患無窮」,「方案並非唯一選擇」等,都是其秉持荒謬邏輯的直接反應。高鐵作為一項獨有的基建大項目,「一地兩檢」是專門針對該項目,在站內相當有限的空間內,行使部分內地法律,「後患無窮」之說根本無從說起。

  另外,香港每項發展議案都應具體事情具體分析,並非所謂開先例。而「方案並非唯一選擇」更是掩耳盜鈴的說法,高鐵本身的競爭力就在效益,以退而求其次的方案犧牲整體效益的做法,將大大折損項目應有的生命力。可見,反對派反「一地兩檢」,反對聲音是大,但其邏輯卻存在嚴重缺陷。眼明心亮的港人應看清楚,不應被激進分子的反對之聲干擾,而應積極配合政府,齊力推動利民議案有效落實。

  「一地兩檢」方案具備的現實意義,不僅是彰顯基本法、「一國兩制」方針在香港有效落實,更是香港更深入地參與到國家發展大計及搭乘內地經濟快車的一項重要舉措,為未來兩地經濟的互融互通埋下關鍵的一步棋。

  基本法第七條明確規定,香港特區土地及自然資源屬國家所有,由香港負責管理出租等,故以租用方式交予內地相關單位使用,不涉及任何業權轉移。同時,當前的「一地兩檢」方案是特區政府向中央所提出的,最終通過雙方同意的合作協議,有關做法完全符合「一國兩制」及基本法的要求。

  另一方面,有關協議是在香港與內地政府雙方同意下共同訂立的,是兩地在「一國」下有效落實「兩制」優勢,充分彰顯香港發揮既有競爭力的靈活性,更是香港特區政府行使高度自治、有效推動發展、處理具體事務的例子。

  高鐵「一地兩檢」的安排對增強香港競爭力,拉近香港與內地關係具有積極的促進效果。該項目原由特區政府提出,最終落實需要中央政府的支持。當前香港社會仍存在政治化氛圍,激進分子不斷聲稱「一地兩檢」是中央的「指令」,以莫須有的藉口恐嚇港人。香港如一再因政治化令發展受阻,是得不償失的行為。對香港的長遠發展,對香港進一步參與國家建設沒有任何好處。

  香港的發展離不開中央政府的支持,當前激進分子的說法不過是離間香港與內地和中央政府關係的又一輿論攻擊。因此各界各派更應保持警醒,當前兩地融合是現實,更是大勢,反其道而行之只會讓香港自食苦果。

  融入國家整體發展

  廣深港高鐵所產生的巨大經濟效益是毋庸置疑的。根據有關數據,高鐵在落實「一地兩檢」後,其經濟效益遠超項目成本,同時更從交通運輸上將香港與內地廣袤大陸聯結起來,這對旅遊業、運輸業、經貿等各領域都將發揮強有力的作用。另外,更將加強香港本地既有優勢,對香港的金融服務、貿易和專業服務等,都能產生深入及長遠的影響。

  融入國家發展,是香港未來經濟更上一層樓的必要條件。當前港人應認清香港發展存在的局限問題,同時更要正視臨近地區的激烈競爭。如香港一再被政爭拖累,無法為發展創造有利條件,將很快被其他臨近區域超越,香港的經濟地位將被撼動。因香港本地在房屋、租金、經濟模式等方面存在制約因素,香港經濟增長速度不容樂觀。在外部經濟環境仍萎靡不振的情況下,當前香港的基建、民生等工程應齊頭並上,積極採取有效措施,推動經濟發展,在加強與內地經濟合作的基礎上,為本地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動力。

  深化兩地聯繫與合作,是香港未來發展的最有效途徑。當前香港要積極參與區域經濟合作,實現基建及交通上的先行互通是明智之舉。因此確保當前高鐵項目的效益,積極落實「一地兩檢」是必要條件。國家未來的發展大計已經展開宏圖,不僅有「十三五」規劃、粵港澳大灣區戰略等,「一帶一路」更是未來幾十年影響全球經濟的一項盛舉。是要抓住這一歷史機遇,還是消極以對、以政爭取代發展,相信香港各界各派早已心中有數。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中華出入口商會會長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