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香港回歸祖國二十周年,「粵港澳大灣區」無疑是中央送給香港的一份回歸「大禮」。換個角度思考,這份「大禮」更是中央在為深陷政治迷圈的香港指明路向,寓意香港是時候放下無休止的政治爭執,把握機會,多從經濟民生出發,為百姓特別是年輕一代謀福祉,香港才能持續繁榮穩定。
「粵港澳大灣區」是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後,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今年三月召開的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正式推出的另一個大區域大經濟概念。明確提出要推動珠三角區廣東九城市與港澳特區的深化合作,利用港澳特區的獨特優勢,加強國家對外開放的地位及作用。
讓我們來探討一下香港特區如何能在「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中發揮獨特優勢,大灣區的發展又如何為香港年輕一代帶來機遇。
鞏固地位擴大發展空間
首先,我們要知道,整個「粵港澳大灣區」覆蓋的範圍包括珠三角沿海十一個發展程度較高的城市。僅以二○一五年的統計數據計算,大灣區總涉及人口達六千六百萬,GDP超過一點三四萬億美元,經濟規模已相當於韓國,是繼美國紐約都會區、美國大洛杉磯地區和日本東京都市圈之後,世界第四大灣區。
作為亞洲國際金融中心的香港,擁有良好的融資環境,與國際接軌的健全法制,以及擁有世界級的法律、會計、建築、工程和管理等多個專業服務領域的人才。香港應該發揮這些固有優勢,包括「超級聯繫人」的角色,與大灣區城市群錯位發展,達至優勢互補。與此同時,大灣區城市群的發展亦會為香港經濟帶來新契機、新動力,例如珠三角有非常好的產業基礎,彌補了香港實體經濟空間不足的問題,有利於香港持續繁榮穩定,更有利於鞏固和提升香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三大中心地位,為我們的企業和人才,及青年人帶來更大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在剛結束的「粵港澳大灣區論壇」上,有來自廣東省、香港及澳門的領導,以及海內外的專家和企業家,共同探討了大灣區的發展路向和潛力。其中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更建議將大灣區打造成全球區域創新研發的「科技大灣區」,這無疑將為香港年輕的優秀科技人才提供更多發展機會,同時香港可在創新及科企融資上發揮獨有優勢,構建創新及科技企業專屬的上市及上市前融資平台,令香港有機會發展成一個名副其實的科技融資大平台。
「粵港澳大灣區」本身定位在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區域優勢明顯,承接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的「一帶一路」倡導,香港特區將迎來一個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尤其對青年來說是一個突破束縛、展現自我的契機。此外,大灣區的發展更有利於香港發揮「超級聯繫人」的角色,透過三大中心地位的優勢,帶動「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的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和創科領域的發展,將國內的企業「帶出去」,同時將國外的資金「引進來」,創造共贏。
港青可發揮自身優勢
另外,在創科領域,「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的資源和優勢更為突出。君不見香港和深圳計劃合作發展的落馬洲河套地區「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嗎?香港可透過聯繫國內外頂尖企業、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吸引海內外專業人才建立科研合作基地,與深圳發揮協同效應,而香港本身更可憑藉大灣區中眾多內地城市的高端科技和製造業,進一步加強自身的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方面的能力,創造巨大的發展空間。這些都是香港特區在參與「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下,可預期的互利互惠、優勢互補的體現。
大灣區發展如何能為香港年輕一代帶來機遇呢?不輸於內地許多一線城市及許多亞洲大城市的青年,香港青年擁有許多明顯的優勢:開闊的視野,優秀的教育,廣闊的世界觀,負責任的工作態度。無論是對傳統還是潮流,香港的年輕人都有敏銳的觸覺,都走在亞洲甚至世界的前列。隨着祖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一帶一路」的逐步展開以及「粵港澳大灣區」的推出,香港年輕人可謂佔盡天時地利。
香港年輕人憑藉自身優勢,定能把握好機遇,闖出一片新天地,為祖國的繁榮富強和香港特區的繁榮穩定貢獻力量。
香港青年議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