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語】2017年是中國銀行在港服務100周年。一百年間,中銀香港歷經滄桑,在中華民族崛起、國家對外開放、香港回歸祖國的過渡期和回歸後等不同歷史時期,始終秉承「根植香港、服務香港」的宗旨,與香港「同呼吸、共命運」,見證了一個世紀以來民族金融業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也見證了香港百年發展的歷程。
從建立之初不足10人的小分號到今天擁有1.2萬名員工和遍及香港的最龐大分行網絡及多元化平台,從在夾縫中求生存的內地銀行分支機構到香港具強大競爭優勢的主流銀行,從經營簡單存放匯業務到提供全面金融服務,從植根香港的城市銀行到涉足東南亞走區域化發展之路,這一百年是中銀香港伴隨中華民族崛起勵精圖治、發展壯大的一百年;這一百年是中銀香港作為中資銀行傑出代表,緊跟時代步伐、不斷變革圖強的一百年;這一百年是中銀香港鑄就中國金融業歷史傳奇的一百年;這一百年也是中銀香港服務香港、見證香港的一百年。這更是值得我們回顧、紀念和探尋的一百年。
從今天起,《大公報》將開設百年中銀專欄,向您講述中國銀行在港服務100年的故事。
中銀香港走過的百年歷程,生動再現了中資銀行從20世紀初登陸香港時掙扎求存的配角一步步發展成為香港金融市場中流砥柱的進程。伴隨着國家實力的強盛,中銀香港與時俱進、創新進取,持續推動本地經濟繁榮和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一百年來,在跌宕起伏的歷史進程中,中銀香港始終與國家榮辱與共、與香港風雨同舟,為香港經濟起飛、香港回歸祖國和國家經濟建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支持孫中山充實中央銀行
1917年9月24日,中國銀行在香港設立分號,中銀香港創立之初不過是一個不足10人的小分號。孜孜不倦的創業與創新精神讓這個20世紀初成立的香港銀行業的「小蘿蔔頭」在隨後100年的時間裏不斷發展壯大、根深葉茂。
20世紀初期,香港憑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大力發展轉口貿易。與轉口貿易密切相關的匯兌、押匯,以及商人們與內地的匯款及僑匯往來成為這一時期的主要銀行業務。雖然當時外資銀行在匯兌業務方面捷足先登,但港中行憑藉150餘處國內匯兌點,調撥異常靈活,以便捷快速的競爭優勢,很快在香港本地銀行業中站穩腳跟。1919年2月24日,中國銀行香港分號升格為分行,全面經營存放匯兌,業務量及員工隊伍不斷壯大。
在匯兌業務基礎上,港中行敢為人先,積極開拓創新。20世紀20年代,香港與上海之間的匯兌常常匯出多於匯入,港中行利用經手匯兌的貨幣淨額做外匯業務,買賣英鎊、美元、日圓等,外匯交易額數以百萬英鎊計,業績可觀。
經營順風順水,資金實力不斷增強,港中行為中華民族復興事業提供了大量在當時香港環境下可以提供的支持。1924年,香港分行借款50萬元予孫中山領導的廣州國民政府中央銀行,充實了中央銀行準備及貨幣發行能力。1926年,北伐戰爭開始,港中行積極主動將海外支援革命的匯款匯到前線。
積極為抗日戰爭籌集資金
抗日戰爭初期,港中行承擔經收華僑各類捐款的繁重任務,國民政府財政部在港中行開立有財政部債款帳、財政部捐款帳及中國慈善救濟會帳,分別收入救國公債款、救國捐款及指定用途的慈善捐款。抗戰期間,港中行還發揮長期為愛國華僑提供匯款服務的網絡優勢,將海外僑胞的捐贈物資及時轉交國民政府或八路軍,受到八路軍代表周恩來、葉劍英等聯名致函表揚。
1940年,港中行經過努力爭取,獲香港政府同意,開始在港發售節約建國儲蓄券,積極為抗戰籌集資金。從1940年12月至1941年10月,港中行共銷售節約建國儲蓄券2558萬元法幣,佔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三行在港機構總銷售額的73%,成績突出。與此同時,為配合政府消滅香港法幣黑市,港中行積極在香港市場以英鎊購買法幣,協助國民政府平抑匯價,為香港金融市場的穩定作出了貢獻。另外,港中行還承辦了中國銀行鈔券調運工作和國民政府出售白銀到美國的轉運任務。
這一時期,港中行的架構也因應業務及市場環境的變化有過多次調整,先是由分號升格為分行,下轄廣州、汕頭及瓊州三家支行。1938年,總行在廣西設立的首家分支機構——梧州支行,亦隸屬於港中行。按照現在的行政區劃,港中行當時管轄的範圍應包括廣東、廣西及海南三省區,這一特殊地位一直持續到1946年9月。其後,港中行改為越南、暹羅(泰國)、緬甸和印度等地中行的管轄行,涉足區域化經營及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