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史美倫:適度干預更利發展

時間:2017-06-14 03:15:35來源:大公網

  回歸20年,香港及內地資本市場互聯互通有不少突破。熟悉兩地市場的金發局主席史美倫認為,20年來,滬港通的出現是令她感受最深刻的事,能有一個機制連通兩個完全不同的市場,是廿年前無法預見的。近年內地資本市場發展快速,香港面對的競爭因此不斷增加,史美倫表示,香港雖有法治上的優勢,但亦要與時並進,過去主張的積極不干預市場政策已過時,新一屆政府應成為市場促進者,多聆聽市場聲音,金發局亦為香港金融市場發展提出了很多建言。\大公報記者 王嘉傑

  史美倫表示,20年間本港股市最明顯的變化是中資企業不斷增加,現時佔港股過半市值,港股亦因而得益,大市日交投量明顯上升。她表示,本港只有700萬人口,能上市的大公司都早已上市,中企一直以來為港股市場提供動力,並令國際投資者對港股保持興趣。史美倫稱,大部分香港上市的中資企業都守法,它們持續來港上市亦把「餅做大」。

  滬港通是回歸後最大突破

  回顧三屆特區政府的金融發展,史美倫認為,滬港通出現是最大突破,因為該政策對雙方都有好處,將兩個運作不同的市場連通起來。史美倫亦指出,過去有不少時刻令人印象深刻,她舉了三個例子:一是她當年在港證監會任要職,正值98金融風暴,港府入市,證監雖非決策機構,但亦要面對議員質詢;第二個例子,2003年爆發沙士,社會氣氛很低迷,金融市場也不例外;第三,約十年前,多間大型內銀來港上市,當時內地有不少爭議,如擔心國有資產流失。現在看來,內銀的選擇是正確的,資產規模目前在全球名列前茅。

  穆迪早前調低內地評級,同時調低香港評級,主要是基於香港與內地的密切關係。史美倫表示,先不論對穆迪調低內地評級是否合理,但認為評級機構並沒有單獨去了解香港的經濟體,是對香港不了解。她強調,香港有法治上的優勢。

  對於未來的發展,史美倫表示,雖然本港已是國際金融中心,但體制上仍有很多改善空間,包括不少政策多年未有進一步改善。以「無紙化」為例,有關證券「無紙化」的政策早於她在證監會工作時便已討論,但想不到多年以來卻仍未有進展。認為政府在推動新政策時,需要有動力去面對既得利益者的反對。

  投資產品審批時間過長

  因此,史美倫表示,過去主張的積極不干預市場政策已經過時,而新一屆政府中,林鄭月娥是進取型,相信政府能成為一個促進者。她表示,即使在美國每個市場都有政府扶持,只是多與少的問題。因此,來屆政府若希望促進金融市場發展,便需要關注市場聲音。

  港證監執法趨嚴,市場人士憂慮阻礙業界發展。史美倫表示,多年來都有討論監管嚴格會被認為「水清則無魚」,但太寬卻會讓人「渾水摸魚」。她認為,自2008年金融風暴後,監管情況可能有點矯枉過正,例如香港審批投資產品時間可能超過一年,相比起歐洲擁有自由金融市場的國家例如盧森堡,當地審批投資產品時間少於6個月,她認為本港監管機構有必要再檢討。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