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三月,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建設,是要將該區域打造成為中國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的高地。這是一個關係香港長遠發展的戰略決策。香港只要發揮好自身「連接世界,服務內地」所長,通過大灣區加強與周邊地區連接,必將能鞏固現有優勢,並提升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的地位。
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要推動內地與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發揮港澳獨特優勢,提升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與功能。」這是中央推動港澳地區經濟升級轉型,讓港澳經濟體融入國家「一帶一路」發展大戰略的重要決策。
事關香港長遠競爭力
參與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從戰略上來看有關香港的長遠競爭力。香港要長期保持國際城市的地位,就必須要維持自身的競爭力。近年來,香港面對周邊地區愈來愈激烈的競爭。這個「競爭」主要有兩個層面:一個是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競爭,區內近年最令人關注的對手自然是新加坡;另一個是與內地主要城市的競爭,尤其是鄰近的廣州、深圳。「大灣區」戰略對於香港而言,一方面能透過與周邊城市的聯動,加強國際競爭力,另一方面的妙處在於將香港與廣州、深圳等城市置於同一陣營之中,由「對手」轉為「戰友」,優勢互補。尤其是未來世界的「競爭」規模將由「城市」轉向「城市群」。
「粵港澳大灣區」二○一五年的GDP約一點四萬億美元,超過三藩市灣區兩倍,接近紐約灣區。灣區的城市發展潛力尚未完全開發,未來的「城市群」競爭力更加值得期待。這對香港以至國家來說,都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創舉和變化,更是香港發展的良好契機。
在大灣區開發的過程中,香港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提供融資的渠道,發揮國際金融中心的作用,同時盡可能方便大灣區的居民來香港旅遊,通過電子儀器通關,提高效率。香港還可以考慮把目前的邊境禁區開發成為科技城,大灣區的科技人才更方便進出,創新創業創富。
俗話說,路通財通。香港要實現與大灣區抱團發展、共創繁榮,做好與大灣區的交通連接是重要基礎,以加速與大灣區的人流、物流互通。其中,即將完工的港珠澳大橋與廣深港高鐵,已經為區內交通銜接打下了基礎。美國的加州灣區、日本的東京灣區早已擁有完善的道路交通網絡,粵港澳大灣區人口、經濟總量與加州灣區、東京灣區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借鏡別人的成功經驗,香港同樣要把與大灣區交通連接的規劃、建設放在重中之重。如今珠三角的高鐵、輕軌、地鐵、高速公路已經相當發達,縱橫交錯的交通網把珠三角的大小城市緊密連繫,促進了區內民眾往來,經濟活躍。香港絕對沒有理由落後於形勢,放棄這次天賜的發展良機。
消除拒融合頑固心態
雖然,在「一國兩制」下,香港與大灣區內的內地城市有發展體制或模式的差異。例如存在高鐵的通關模式問題等,但是這種差異只屬於技術層面的問題,不能作政治化的上綱上線,放大成困擾香港參與大灣區合作的政治障礙,令香港自外於大灣區,錯失發展機遇。
反對派某些政客企圖抹黑和攻擊粵港澳大灣區計劃,散播「恩賜論」、「中共權貴侵吞香港利益」,是企圖誤導、煽動港人對大灣區規劃的抗拒情緒。這充分暴露反對派抗拒融合的頑固心態,將兩地任何合作都視為洪水猛獸。對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不應以「香港為國家效力」的心態看待,而是應當從兩地互利雙贏合作出發,主動為香港創造更大發展空間。只要我們有「大視野」,足以化解政客狹隘的內鬥思維,共同謀求香港的大發展。
特首梁振英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規劃具現實意義,香港應珍惜「國家預留座位」的機遇。其實,香港與內地存在的差異,不少正是香港的優勢。融入大灣區合作,並非要求香港要去消除與內地的差異,而是希望運用「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在香港與內地彼此尊重制度與法律差異的前提下,發揮各自優勢,取長補短,共謀發展。
香港必須摒棄政治化思維,擺脫以「有色眼鏡」、陰謀論看待兩地融合的心態,積極推動區內的資金、人才、資訊等全方位流動,實現粵港澳大灣區的共同進步繁榮,更借此推動香港經濟的升級轉型。
資深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