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上周五批准林鄭月娥為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五任行政長官,替這一場持續逾一年的空前激烈而複雜的競選畫上了句號。
早在二○一六年初,至少五位香港知名政治人物相繼表露欲問鼎第五任行政長官之意。差異在於表達的方式,有的通過最新政策宣示,有的施展「欲擒故縱」,有的毫不諱言,有的欲說還休。二○一六年七月一日前後,其中兩位不約而同表明意向,一時間流傳「某某配」。十月二十七日,胡國興率先宣布參選,正式揭開第五任行政長官競選的帷幕。同時,香港政界關於曾俊華參選的消息繪聲繪色。十二月九日梁振英宣布不爭取連任,翌日,林鄭月娥表示她將考慮參選。十二月十四日,葉劉淑儀發表競選政綱。二○一七年一月,曾俊華、林鄭月娥相繼展開競選工程。
在這一次行政長官競選過程中,香港政治生態出現了若干值得重視的新現象。
反對派呈現領導危機
首先,呈現嚴重分化。主要表現在,起初被視為建制派人士的曾俊華和胡國興,最終或者是完全依靠反對派,或者是基本依靠反對派而成為行政長官候選人。相比較,第四任行政長官競選時,梁振英與唐英年相爭雖然是建制派嚴重分化,但無論梁振英還是唐英年,均同反對派劃清政治界限。
在第四任行政長官競選中,反對派協調產生了一名代表——時任民主黨主席何俊仁,挑戰梁振英、唐英年。但是,這一次卻無法推派一名代表作為行政長官候選人,改為支持兩名原本被視為建制派的曾俊華和胡國興。以反對派前所未有地能夠支持兩名行政長官候選人而言,其力量似乎較前增強。但是,從他們在思想政治上陷入迷惘,在組織上呈現新老領導層脫節來看,明顯走下坡。
反映反對派領導空缺的一個有力事例是,在民主黨黨慶晚會上,播放了一段關於尋找乳鴿的視頻,說的就是民主黨新一代領導層尚無法擔當領導重任。
另一個折射反對派領導危機的事例是,《蘋果日報》老闆黎智英為脅迫反對派集中力量支持曾俊華,竟然把一些不服從其意旨的反對派人士劃為敵對分子。
其次,香港特別行政區管治架構的重要一環——傳統公務員隊伍,尤其資深政務官或呈現裂痕。曾俊華、林鄭月娥和葉劉淑儀在參選行政長官前,均曾是資深政務官出身的主要問責官員。林鄭月娥在一個競選論壇上披露一個事實:她和曾俊華、葉劉淑儀都是資深政務官定期聚會的核心成員,她為降低三人競逐行政長官對資深政務官團結的負面影響,婉拒其中若干人士為她助選。在投票日前,《蘋果日報》刊登一則所謂公務員匿名公開信,指責林鄭月娥在政務官中不得人心。這一切究竟對傳統公務員隊伍,尤其資深政務官隊伍的團結造成多大打擊,尚需觀察。
再次,卻絕非次要的是,這一次行政長官競選,觸及香港特別行政區現行政治制度的內在張力。主要表現在,被反對派煽動的「民意」,同行政長官選舉委員會的主流觀點形成明顯對立。在行政長官選委會投票中,林鄭月娥獲得七百七十七票,多過曾俊華所得三百六十五票一倍以上。但是,反對派在投票前夕不斷推出「民意」調查,力圖營造相反情形。
第一任至第三任行政長官當選時,都既擁有最高民意支持又獲選委會最多票支持,因此,他們不同程度都享有所謂政治蜜月期。第四任行政長官當選時,雖然也同時獲得最高民意支持和選委會最多選票,卻因香港政治矛盾急劇惡化而無政治蜜月。目前已有觀點認為,這一次,第五任行政長官及其管治班子,恐更難有政治蜜月期。
香港政治生態的上述新現象,意味着未來五年香港政治生態將進一步發生變化。
建制派不同政治團體、政治人物,將不可避免發生碰撞,若干政治團體或將分裂,一些政治人物或者主動退出政治舞台,或者為「一國兩制」與時俱進的滾滾洪流所淘汰。
反對派尋建制代理人失敗
反對派政治團體將普遍發生分裂或衰退。傳統「泛民」政治團體及其第一代領導層,是以「民主抗共」為宗旨建立其政治組織和展開其政治活動的。他們葬送了二○一七年普選產生行政長官的機會,他們的新一代領導層找不到新的政治路線,不得不被動地跟在本土激進分裂勢力所鼓吹的「本土自決」和「港獨」主張後頭。然而,「本土自決」和「港獨」是死路,在行政長官競選中嘗試從建制派中物色代理人也不成功。除非若干政治團體和政治人物願意轉變為建設性的反對派,否則,終將衰落。
未來五年香港缺乏重啟普選行政長官政改的充足條件。為使未來行政長官選舉順利進行,新任行政長官及其管治班子務必要提高管治和施政成效。 資深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