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強調,中央期望看到香港的行政長官選舉,參選人展開君子之爭,比拼政綱和能力,引導社會聚焦討論香港經濟社會發展的問題。
林鄭立場堅定勇於擔當
林鄭發表的完整政綱,就管治、教育等9大政策範疇發表方略,充分體現管治新思維,顯示她具有宏觀視野,能為香港長遠發展打算,明顯經過深思熟慮,能從具體問題入手,以循序漸進、逐步推進、持續改善的手法,尋求解決過往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
林鄭提出從三個方面入手提升管治,包括與民共議、廣納賢能,政府努力成為經濟發展的促進者和推進者,以及實行新的理財哲學、讓社會分享經濟成果。這三個管治新理念有助突破香港管治困局,對香港落實良好管治有積極意義。
另一位反對派力圖all in的候選人,政綱搖擺不定,特別在對待人大8.31決定的憲制原則問題上,不斷與反對派作交易。須知堅定的政綱理念是從政的根基,為向反對派求票,有人可以改變自己的理念,違背了基本的政治倫理。
這位候選人政綱表面上面面俱到,卻難脫因循框框、只為賣好不顧可行的特點。其政綱提出「為六成市民提供公營房屋」,各方質疑這是亂開「空頭支票」。特首梁振英提出的土地房屋政策,是10年建屋目標中的46萬個新單位,當中六成是公營房屋,四成屬私人住宅,概念清楚及科學。有報道和評論指出,替此候選人寫政綱的人,抄襲梁振英提出的土地房屋政策卻搞錯概念,以至提出「六成人住在公營房屋」荒謬目標,有人照本宣科,「Hea」開空頭支票。
林鄭36年來在不同部門盡忠職守、服務市民,擅長處理棘手及爭議性問題,充分顯示她有擔當有能力。在處理社福界落實「一筆過撥款」、清拆中環皇后碼頭、加快市區重建、推動政改諮詢、落實人大釋法等重大事件中,她充分展示積極有為、敢作敢當的魄力和才能。尤其是推動政改諮詢一役,林鄭親和包容而又堅持原則、忍辱負重而又堅忍不屈的形象和作風,給市民留下良好印象。
任職政務司司長期間,林鄭兼任扶貧委員會主席,任內推動多項扶貧、安老政策,不少舉措已見成效。她長期是民望最高的問責官員,難能可貴的是,她從未因為政治環境惡劣、為明哲保身而迴避懈怠,反而立場堅定,勇於擔當。香港社會普遍認為,林鄭具有較強的管治能力及駕馭複雜局勢的能力。
反對派力圖all in的候選人,早先提出「休養生息論」,受到廣泛質疑,因這說法沒有指出香港撕裂的真正原因,反對派「反中亂港」,才令香港無法「休養生息」。「休養生息論」的內涵,誤導市民,實際上也是其「Hea到十年都幾有天才」的翻版。
「君子之爭」比政綱能力
有人做財爺,預算案年年計錯數,沒有善用龐大財政盈餘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政績實在乏善可陳。此人接受報章專訪時透露,去年12月辭去財政司司長一職時仍未有參選特首的決定,明言辭職其中一個原因是「做得不開心」。既然「Hea」做十年財爺都說「做得不開心」,怎麼能有誠意和能力擔任他稱之為「衰工」的特首職位?
張德江委員長指出:「大家都知道行政長官地位重要,角色關鍵,不同於一般的問責官員,中央對行政長官的要求必須更高。」有候選人不斷說,自己做了幾十年政府官員,不是已經證明自己有能力並得到中央的信任嗎?但是,能當高官不代表可做特首,有人以往「Hea」做十年,能力備受質疑,怎能擔當重任?
公平公正、君子之爭的選舉,應該比政綱、比能力,通過「君子之爭」凝聚共識、團結社會,提升管治。社會各界希望今次選舉是「君子之爭」,最終選出有擔當、有駕馭複雜形勢能力、能夠團結香港各界的特首。林鄭也期望有一場公平公正、君子之爭的選舉,她不評論自己有什麼比其他候選人優勝,認為「最好是由市民來評價,最終亦是需要在選舉時由選民決定」。林鄭顯示了坦坦蕩蕩、光明磊落、雍容大度的君子風範,對此市民和選委自有公論。
九龍東區各界聯會常務副會長、北京市政協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