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打造世界級粵港澳大灣區\陸劍寶

時間:2017-03-08 03:15:44來源:大公網

  3月5日北京兩會,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推動內地與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發揮港澳獨特優勢,提升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與功能。」可以看出,粵港澳大灣區的戰略意義凸顯。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規劃亦給三地的未來發展創造無限的想像空間。

  「灣區」一詞多用於沿海分布的眾多港口城市、城鎮所構成的「集群」,衍生出來的經濟形態稱為「灣區經濟」。總覽全球經濟版圖,「灣區經濟」已經成為國際級城市群協同發展的共同趨勢,並湧現出一批名聞遐邇的灣區,如紐約灣區、三藩市灣區和東京灣區等。「灣區經濟」一詞源於美國三藩市灣區。作為全球知名的人才、科技、創業資本優質要素集聚中心,經過多年的發展,三藩市灣區形成了以矽谷為產業發展中心的灣區模式,成為國際諸多臨海港口城市效仿的榜樣。目前,圍繞經濟、科技、社會、生態等多維度建設,基本形成了三藩市灣、紐約灣、東京灣、悉尼雙水灣等一批國際知名的灣區城市群。通過分析國際一流灣區,可以發現其基本具備:開放的產業結構、發達的基礎設施、高效的資源配置能力及強大的外溢效應等共性特徵,對區域的經濟結構轉型升級、高端要素集聚與功能輻射、創新驅動等方面產生積極作用,成為一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隨着灣區的研究成果越來越多,「灣區經濟」越來越趨向於成為一個一般化的區域經濟學概念。去年3月,國務院印發的《關於深化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的指導意見》中提到,「泛珠區域合作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其中,明確要求廣州、深圳攜手港澳,共同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世界級城市群。

  構建動力機制

  動力一:外向型經濟建設與「一帶一路」助推器。粵港澳大灣區2015年的GDP達到11.2萬億港元,為東京灣區的三分之二,接近紐約灣區,超過三藩市灣區兩倍。其中香港是全球第三大外商直接投資市場,而廣東在內地則是吸引外資直接投資最多的省份。粵港澳大灣區具備外向型經濟發展的優越條件,可以成為開放國家全方位新格局提供新的坐標和路徑。特別是在國家建設「一帶一路」的戰略願景下,作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核心樞紐和重要支撐點。

  動力二:「一國兩制」下的區域聯動經驗探索。在「一國兩制」的遠瞻性制度設計下,粵港澳大灣區以提升國家區域經濟發展的內涵、層次和形式為導向,旨在增強區域之間的聯動性和輻射性。發揮香港的國際金融、貿易和國際化營商環境;發揮澳門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和中葡經貿合作平台;廣州作為中國商貿中心城市和華南區交通樞紐;深圳作為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和區域金融中心,東莞、佛山、中山、珠海、惠州等珠三角作為傳統製造業、先進製造業和智能製造業的集聚中心。

  動力三:香港搭上內地全面發展的快車。有鑒於全球經濟放緩、外部經濟危機、長期的政治內耗和傳統小政府角色定位等綜合性影響,香港經濟發展速度放緩,近年GDP更有將被深圳超越的跡象。粵港澳大灣區把廣東、香港和澳門三個地理相通、文化相近、親緣相連的發達經濟體有機整合,不僅有利於實現國家外向型經濟建設和「一帶一路」的戰略願景,還有利於促進香港和澳門的經濟適度多元化和擴大優勢產業的內地市場。香港應利用內地龐大的升級轉型期的消費市場,擴展現代服務業的服務範圍,培育「科技+金融」,「智能+製造業」等新興產業。內地11個自貿區,特別是前海、橫琴和南沙的三地青年創新創業基地,亦為港澳青年提供更多的上流機會。

  首先實現「五通」

  一是政策溝通。在「一國兩制」的制度多元化有優勢下,充分利用大灣區內行政特區、經濟特區、國家新區、自貿試驗區、CEPA先行示範區、國家自主創新城市、國家經濟開發區和國家高新技術園區等多重疊加制度和政策利好,加強三地政府部門的緊密對接。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加大減政放權力度,清晰細分政策的歸口管理問題。進一步放鬆金融、貿易的管制,制定服務業准入和資格認定等統一標準。

  二是設施聯通。瞄準世界級交通樞紐城市群的目標,在現有香港、深圳和廣州三大海港和空港吞吐量優勢基礎上,整合珠江口沿線港口,強化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增建新機場跑道、跨海隧道和大橋;增建包括廣深港、高鐵香港段在內的五條鐵路線路;未來數年香港與內地的聯繫口岸增加至九個。其次,還要加強三地間能源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共同維護供水、輸油、輸氣管道等運輸通道安全,積極開展區域電網升級改造,協同推進跨境光纖等通信幹線網路建設。

  三是貿易暢通。繼續深入實施CEPA等有關協議,以前海、橫琴、南沙自貿試驗區為平台,積極推進粵港澳服務貿易自由化,重點在金融服務、交通航運服務、商貿服務、科技服務、旅遊服務等領域取得突破。探索負面清單的投資准入模式,在註冊、審批、知識產權保護、法律仲裁、資訊諮詢、稅收政策、人才流動等逐步放開。以香港自由港為標桿,引領內地營造便利化、法治化和國際化的營商環境。

  四是資金融通。香港和深圳的金融業和經濟規模加起來,等同倫敦和紐約兩大全球性金融中心,港深強強聯合,可打造亞洲的「全球金融中心」。在「深港通」金融制度放開的探索下,構建類似亞投行和絲路基金等服務於「一帶一路」的「粵港澳大灣區聯合發展基金」,發揮香港金融業國際性、成熟性和穩健性的優點。

  五是民心相通。語言相通、風俗相近、同宗同源和合作悠久,粵港澳大灣區推動「民心相通」具有一定的優勢。灣區內各城市應秉承共同的發展目標,相近的發展理念,求同存異的包容性文化,廣泛展開文化藝術交流、學術往來、媒體合作、志願者服務、環境共治等,努力把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全亞洲最優質的生活圈。

  中山大學自貿區綜合研究院經濟學博士後、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研究員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