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歐洲,間或聽到一些學者、觀察家和外交人士私下談論,中國是對歐洲實行「分而治之」戰略的高手。
這種針對中國的懷疑主義情緒,背後是歐洲人強烈的焦慮感:隨着歐洲國家爭相從對華關係中獲益,歐洲各國的短期利益似乎被擺在了統一的歐洲整體利益之上。換句話說,歐洲人談論北京的宏大規劃,傳遞出的真正信號更多是關於歐洲自身的一體化危機。
在中國,一些觀察人士的確相信,歐洲國家的對華政策正在變得更富彈性、更加務實。然而歐洲認為北京發動分治攻勢的看法是荒謬的,這在中國是主流看法。
中歐合作帶來增值效應
隨着中國更加深入地捲入全球事務,中國外交的一項基本邏輯愈發清晰:中國大力支持地區一體化。
在中國的外交實踐中,往往把對一國關係的把握放置在該地區的大背景中統籌規劃。例如通過定期合作論壇,中國已經與太平洋小島國、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非洲、阿拉伯國家等建立起發展夥伴關係。對中國而言,地區一體化有利於減少不確定性和結構性矛盾,降低外交成本。尋求地區乃至全球的互聯互通也有利於中國國內的發展。北京的這一思維已根深蒂固。
的確,在目前地區合作框架下,次區域合作正在成為中歐交往的新態勢。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的「16+1」合作機制快速推進,與北歐、南歐之間開展次區域合作的潛力也不容小覷。
這種次區域合作方式與歷史上傳統強國施展的「分治」策略有本質區別。後者是殖民遺產,旨在肢解對手、製造地區混亂。而中國與中東歐的次區域合作服務於中歐夥伴關係的大局。2015年初,歐盟駐華大使史偉在北京表示,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的合作平台不僅不會損傷歐盟對歐洲的領導力,不會影響中歐關係,還會帶來增值效應。
一種新型中歐關係正在興起,次區域合作機制讓中歐關係的內涵變得更加豐富。中國已經明確表示,與中東歐的合作應有助於縮小歐洲內部的東西差距,有助於促進歐洲一體化進程朝着更加平衡的方向發展。
眼下,歐洲人自己面臨着一項嚴峻考驗:如何保證布魯塞爾層面的協調有效進行。近日,歐洲經濟協會主席茲里波提在他的蘇黎世辦公室與我進行了一場交談。正如他在談話中提到的,歐洲應該試圖統一行動,不能統一行動是歐洲的問題,而不是中國的問題。
歐盟一體化一直是地區治理的範本。二戰過後,關於如何在戰爭的廢墟上重建歐洲,一體化進程曾是答案。歐盟建立的宗旨是維護和平,但如今在歐洲國家領導人眼中,歐盟越來越被視為一個純粹的經濟項目。這一代歐洲政客不再擁有戰爭記憶。對他們而言,主導決策的是經濟營算,而非政治一體化意識。這是眼下歐洲面臨的最大問題之一。
歐統一行動低效生焦慮
歐洲在統一行動方面的低效或無能帶來的不止是對華關係上的焦慮感,還有對俄關係、對美關係等等。以歐盟與加拿大之間曠日持久的自貿協定談判為例。10月底,在雙方談了7年之久的綜合經濟與貿易協定(CETA)即將簽署之前,比利時瓦隆大區出來反對,成為最後時刻的絆腳石。這一曲折再次迫使歐洲人面對現實:歐洲人必須重新討論,設法讓歐洲作為一個聯盟組織起來,統一行動。
對於歐洲一體化的前景,中國人並非悲觀。的確,2008年以來的歐債危機凸顯了歐洲的南北分歧,如今的難民危機正在擴大歐洲東西的割裂。並且英國脫歐動搖了歐洲一項基本觀念:歐盟成員國身份是一張單行票。但這一切都無法與20世紀上半葉的歐洲危機相提並論。歐洲需要擺脫短視,想方設法真正返回一體化通道。如果過去兩三年的反一體化徵兆繼續下去,歐洲將蒙受巨大損失。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