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财经 > 正文

滄海桑田/新能源營運商迎風光歲月\倪相仁

時間:2021-09-26 04:26:16來源:大公报

  港股周四假後重開,受到內地宣布不再興建海外煤電項目新政的刺激,數家新能源運營商集體爆升。有行業分析員說,現在的新能源運營商就相當於2000年左右的內房股,商業模式已由政策驅動轉到了市場化驅動,未來成長空間可以看得很遠。

  看到新能源營運商在逆市中乘風破浪,不免有點感慨:在市場打滾的時間長了,容易迷路。一如我們大多數人的人生,走着走着就喪失了方向。其實回想一下去年9月,內地宣布2030碳達峰、2060碳中和的政策目標時,已意識到一個中長期的投資機會出現了,應該堅持才是。現在才明白其中的含意也不遲,這原來是不亞於當年城鎮化政策的重大轉向。從那時開始,內地已鐵下心來要告別以地產帶動的經濟模式,轉向碳中和驅動。

  這絕對是一項非常了不起的轉變,房地產模式涉及大多數國人的財富之夢,也牽涉到地方政府重大利益,要放棄並不容易。經過20年的野莽式增長,地產驅動模式其實已近增長的極限。內地城鎮化率已高達60%以上,再往上空間有限,意味着其帶動經濟動力漸失。要命的是其高負債的發展模式,令債務雪球愈滾愈大,大到已不得倒,一旦遭遇金融危機,或美聯儲突然收水,內地整個金融系統便置於危險之中。

  最近衝擊港股市場的恒大事件,正是過去20年內房股的典型例子。儘管最終的解決方案還沒有公布,但大部分人都明白,這一次不一定大得不能倒。就算真的倒下,也不會是雷曼事件重演。個人相信內地監管當局會找到平衡點化解危機,一是要讓相關的公司為自己的管理不當承擔後果;二是守住不觸發系統性風險的責任。

  對當局處理是次危機的不同看法,也體現在近期A股和港股市場不同的走勢上。根據一家中資券商所作的調研,外資和內資對恒大危機的看法不一樣,內資認為過去三年,內地去槓桿調結構防風險政策不斷累積,恒大事件早有預期,而外資則認為這是內房債務風險暴露的開始。中外資金不同的認知,使得港股所受的負面衝擊要大得多。

  由於金融與地產股在恒生指數中權重較高,兩者均受恒大事件的風險外溢被外資重新定價。其中一家涉及的保險龍頭,因在港股的估值相較其A股並沒有性價比,在恒大財富遭到擠兌後,其股價創下新低,相信主要是外資所為。

  受恒大事件影響,內地9、10月的房地產銷售也不容樂觀,會不會導致行業現金流緊縮,從而引起行業和經濟前景的疑慮,反過來再影響港股?個人預計在恒大事件未明朗之前,貨幣政策會保持寬鬆。而財政也會發力,用來對沖恒大風險。未來幾個月基礎設施支出可能增長,都可抵銷房地產需求的疲軟。

  從目前來看,碳中和已取代房地產,成為驅動經濟發展的動力之源,因此新能源運營商未來的成長空間巨大。新能源運營商大部分由傳統能源(火力發電)運營商轉型而來,例如:A股的三峽能源原來是做水電的,現在主要做光伏和風電。

  市場看好新能源運營商,除政策紅利,亦與其商業模式有關。比如說火電主要成本是煤,煤是典型的周期股,煤一漲價,火電普遍虧損,但風電、太陽能是一次性投入,具備長期的成長性,其估值邏輯從公共事業股轉變為成長股,估值大漲。不過雖然長期看好,最近上漲太多,建議回落至20天平均線才關注。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