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财经 > 正文

經濟脈搏/提高就業擴大需求抗通縮\西京研究院院長 趙 建

時間:2023-03-25 04:24:55來源:大公报

  一季度中國經濟快速反彈,主要驅動力是報復性消費和基建投資,表現出脈衝式上行的特徵。去年抗疫期間積累的消費意願和投資項目,在疫情放開後集中釋放,具有一定的低基數效應和延後效應。從數據上來看,無論是製造業還是非製造業的景氣指數,都已經連續兩個月快速上行,位於榮枯線以上。接下來的焦點就是復甦的可持續性,筆者認為,種種跡象表明今年的主要矛盾是需求不足帶來的通縮:

  一是PPI(生產者物價指數)已經快速落入下行區域,2023年2月份同比下降1.4%,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同比下降0.5%,環比下降0.2%。1、2月平均下來,PPI比去年同期下降1.1%,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下降0.2%。

  二是CPI(消費者物價指數)也跌落到1%,創近一年新低。雖然有春節錯位的因素,但是非食品價格下跌還是比較明顯,尤其是一些可貿易的工業品,比如汽車、電子產品等價格下降還是比較明顯,去庫存壓力較大。

  三是M2(廣義貨幣供應)與社融增速出現較大背離,社融同比增速9.9%,M2同比增速12.9%,剪刀差持續擴大,說明資金使用和活化效率依然不高,社融沒有形成有效的資金流轉刺激經濟運行,同時也說明了實體經濟的通縮壓力較大。

  四是固定資產投資方面,1月至2月份除了基建投資依然保持穩定外,製造業投資增速比去年低1個百分點,固定資產投資依然萎靡不振,勉強靠基建撐着。房地產投資依然還在底部徘徊,沒有形成明顯的回暖趨勢,1月至2月累計同比增速為-5.7%,房地產企業到位資金同比增速為-15%,形勢依然非常嚴峻。

  五是出口下滑比較明顯,1月至2月同比下降8.3%,對今年的經濟會形成較為明顯的拖累。出口的下滑會帶來嚴重產能過剩,引起巨大的通縮壓力。

  大力發展數字平台經濟

  如何來抗通縮?最核心的還是充實居民的錢袋子、給企業信心、給地方政府鬆綁。在這裏筆者主要談如何提高就業的問題,因為今年要通過5%的GDP增速實現1200萬人就業,必須要調整結構,大力發展就業密度高的項目和產業。具體措施包括:

  1)搞基建投資,發行專項債篩選項目的時候,不僅要看經濟效益,還要進行產業鏈和項目的就業密度測算,優先支持就業密度高的項目和產業。政府大力投入的基建投資項目,不能只看總量和財務收益,還要看拉動產業鏈的乘數效應,要求地方政府測算就業吸收量,後續評估審計也要在這方面跟上,吸收了多少就業,多少外包給了民企,帶來了當地多高的收入增長等。

  2)繼續加大力度鼓勵出口,出口的就業密度非常高,近兩億人。這意味着對GDP貢獻在10%左右的出口,卻能帶來超過四分之一的就業,可見其就業密度多高。而且出口企業大部分以民企為主,對搞活經濟,刺激需求非常重要。

  3)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服務業就業密度最高,供給創造需求的循環最通暢。解決通縮問題的關鍵在於如何暢通供給和需求,最大程度的實現「供給創造需求」。如何實現?主要是收入分配的問題。服務業是勞動力密集型的,沒有較高的資產,中小企業為主,因此大部分收入可以分配到居民手裏,能有效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當然,一般服務業很難提高國家競爭力,生產率也不高,但對老百姓來說是好的。當然,作為工業大國,中國可以大力發展工業服務業,高端製造業都具有服務業的特質,也可以吸收高端人才就業。現在美國失業率處歷史新低,經濟活力和韌性都不錯,主要原因就是第三產業比較發達。

  4)穩步促進房地產業復甦和轉型,房地產業就業密度非常高,可以帶動五十個以上的行業產業,包括家電、家居、汽車、建材、設計、清潔、搬運、綠化等行業。

  5)大力支持數字平台經濟。數字中國是吸收就業和靈活就業的重要陣地,不完全統計當前包括靈活就業在內的1.5億人就業是依靠數字平台企業。如果沒有數字企業,城市大量的失業年輕人如何安置將是一個大問題,嚴重時將會帶來社會不穩定。

  6)以新型城鎮化與農業工業化的思路推動鄉村振興,重新發揮鄉土中國的危機緩衝和就業吸收能力。中國過去緩釋通縮危機靠的是鄉土中國的韌性和生存保障,現在主要靠數字中國吸收年輕人就業。雖然鄉土中國已經老化,家鄉已經越來越難回去,但可以通過鄉村振興來擴大需求。這裏不是讓年輕人下鄉,而是從新型城鎮化的角度,從農業工業化、現代化的角度重建鄉土,一方面可以治癒大城市病,實現農業安全,另一方面還可以擴大有效需求,解決當前的通縮問題。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