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财经 > 正文

寰球視野/疫情下的人幣國際化(上)/中銀香港首席經濟學家 鄂志寰博士

時間:2020-07-31 04:24:00來源:大公報

  圖:隨着國際多邊原油貿易中越來越多的國家選擇使用人民幣結算,人民幣的需求和使用規模將大幅增加

  2020年,新冠疫情突如其來並急速演變,推動全球經濟金融發展進入後疫情時代,其重要特徵是:主要經濟體持續面臨經濟下行壓力,經濟增長無法擺脫宏觀政策依賴,低增長長期持續;全球產業鏈加速重組,國際貿易和投資在受到疫情和防疫措施雙重衝擊的同時,亦面臨貿易保護主義的挑戰,短期無法回到疫情前的正常狀態。以上變化意味着中國經濟運行的外部環境日趨嚴峻,如何在錯綜複雜的國際大變局中開拓人民幣國際化新局,並為中國經濟對外循環提供更多動能,需要我們認真分析,尋找新的重點方向。

  一、穩步擴大人民幣國際使用範疇,拓展中國經濟對外循環的空間

  綜觀國際貨幣發展史,貨幣是一國經濟對外及對內循環相互交織的關鍵環節。一方面,貨幣通過利率決定及調整機制,有效配置資本,為實體經濟內部循環提供資金支援。另一方面,貨幣通過匯率的動態調整,在一定程度上過濾外部衝擊,為內部經濟循環提供相對穩定的運行環境,並通過商品和資本管道連接對內循環和對外循環。此外,如果該貨幣能夠在國際市場承擔一定的角色,其國際貨幣的定位和屬性有助於拓展該國對外循環的輻射空間。

  人民幣國際化最初發軔於國際金融危機環境下中國參與國際循環的重大實踐探索。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全球金融危機,國際金融市場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美元荒,單極國際貨幣體系制度性缺陷引起了廣泛關注,迫切需要找到新的公共產品和解決方案。

  一些國家嘗試性地提出使用人民幣作為國際貨幣補充的設想,開啟了政策驅動與市場牽引人民幣走向國際舞台的漫長征程。經過十餘年的發展,人民幣加入了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SDR(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為國際儲備資產提供來自新興市場的多樣性選擇和新的公共產品,初步奠定了在全球貨幣體系中的地位,但人民幣的國際化程度仍然滯後於中國經濟及貿易投資所決定的水準,具有巨大的提升空間。

  疫情衝擊導致全球貿易保護主義再度發酵,引發新一輪科技戰、金融戰,客觀上不利於人民幣國際化的推進。但面對後疫情時代全球金融市場的劇烈調整,更加需要人民幣提升國際使用範疇,以應對可能到來的金融博弈和圍堵。

  二、完善人民幣的國際貨幣屬性,提升中國金融資產的國際認受度

  2016年人民幣列入SDR籃子組成貨幣後,境外央行持有人民幣外匯儲備的意願逐漸增強,繼早期香港、新加坡、俄羅斯等地區和國家率先配置人民幣儲備資產後,歐洲央行、德國央行、法國央行等陸續透露其外匯儲備在向人民幣等為數有限的國際貨幣多元化。目前,全球有超過60家中央銀行和貨幣管理當局把人民幣納入外匯儲備,推動了人民幣國際儲備貨幣地位的提升。2017年3月,IMF發布了官方外匯儲備貨幣構成(COFER)報告,首次單獨列出人民幣外匯儲備的持有情況。截至當年三季度,人民幣外匯儲備規模為1079.4億美元,佔整體已分配外匯儲備的1.12%。

  IMF在7月2日發布的最新資料顯示,截至2020年第一季度,各經濟體央行所持有的外匯儲備中,人民幣資產為2214.8億美元,佔全球官方外匯儲備資產的2.02%,佔比高於2019年第四季的1.96%,創下IMF自2016年10月報告人民幣儲備資產以來的新高點。人民幣在全球央行外匯儲備資產中的佔比提升,反映境外投資者對持有人民幣資產的興趣持續增加,亦意味着中國金融資產的國際認受度有所提升。

  提升人民幣國際貨幣屬性是人民幣國際化長遠發展的重要內涵。近年來,中國抓住時機提出擴大人民幣在石油定價及交易中的使用,提升其對大宗商品交易定價的影響力,以「石油人民幣」將能源等相關產業和金融行業有機融合,應對國際大宗商品市場價格大幅度波動的挑戰,提高自然資源的可獲得性和安全性。2018年3月,上海國際能源交易中心(INE)正式掛牌交易原油期貨,以人民幣計價,實行淨價交易、保稅交割。上海原油期貨交易量佔全球原油交易量躋身世界前三,僅次於美國紐約WTI和Brent原油期貨。隨着國際多邊原油貿易中越來越多的國家選擇使用人民幣結算,人民幣的需求和使用規模將大幅增加,同時將推動央行間貨幣互換使用量的提升,促進人民幣在海外政府間和民間機構多層次的使用。

  三、逐步打造人民幣避險貨幣新功能,為國際儲備資產提供更多選擇

  近年來,人民幣匯率彈性逐漸加大,人民幣對一籃子貨幣保持基本穩定,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則出現雙向預期、雙向波動的新特徵,外匯市場逐漸擺脫人民幣匯率保「7」或破「7」的心理障礙,人民幣匯率決定的市場化程度進一步提升,全球市場對於人民幣資產的信心隨之不斷改善。

  2020年上半年,受到新冠肺炎及中美貿易戰進程影響,人民幣匯率繼續呈現雙向波動的基本形態。年初,中美達成第一階段貿易協定,市場對兩國展開第二階段談判抱有樂觀預期,對人民幣匯率產生了一定的支持,離岸人民幣匯率曾經升至6.9水準。此後,新冠肺炎疫情開始衝擊全球。3月份,疫情持續導致金融市場震盪,國際市場避險情緒升溫帶動美元需求,美元指數在3月中抽升到近年高位103水準,對人民幣匯率持續構成壓力,CNH在3月份之後維持穩中偏軟。進入二季度,中美兩國摩擦博弈升級,人民幣匯率一度走弱,並在低位整固回升。截至6月30日,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報7.0795,較年初貶值1.7%;離岸市場人民幣兌美元收報7.0686,較年初貶值1.5%;在岸市場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收報7.0655,較年初貶值1.5%。

  總體而言,在全球金融市場下行階段,人民幣匯率較其他貨幣表現更為穩健,在短暫下跌後往往出現明顯反彈,表明人民幣在保持匯率彈性的同時,其匯率波動具有一定的韌性。因此,在後疫情時代,應逐步建立人民幣匯率的避險功能,為人民幣的國際使用提供更有力的支援。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