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财经 > 正文

歐陽先聲\從日本社會看商業地產前景(六)

時間:2019-08-13 04:24:30來源:大公報

  圖:日本東京「神田神社」活動一景\法新社

  「人之初,性本善」,也有說「人之初,性本惡」。其實,人之初,既非善、也非惡,而是自私。自我、私利是人之本能,與生俱來。從商業角度看,人性本能是什麼?更好的生存,更美的生活。商業如何滿足合法守德的人性本能?\新城控股高級副總裁 歐陽捷

  近日,筆者隨中房協商文旅分會、貿促會考察團巡遊了日本大阪、京都、東京商業,多個項目都有高管出面介紹,還與日本購物中心協會做了交流,收穫頗豐。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以鄰為鏡,可以曉未來。商業消費就是花錢的事,有錢才是生活,沒錢只能生存。

  【文接8月12日A13版】

  八、日本人已經佛系了嗎?

  緩解壓力是男人們的難題。晚上到居酒屋喝上一杯酒、來卡拉OK廳吼上幾嗓子,可以讓平日裏溫文爾雅包裹着的壓力有所釋放。幸運的是,日本女孩子大多並沒有給男生施加壓力。她們談婚論嫁並不看重房子車子,畢竟大都市的房子太貴而車子幾無用場,本就少有嫁妝、更無指望父母。她們只希望男孩子能有幾百萬圓(大多不超過50萬元人民幣)的存款,就可以平平淡淡的過日子,不至於囊空如洗、家徒四壁,關鍵時候遠水解不了近渴。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日本和歐美相似,孩子成年之後大都要獨立生活、不能再依賴父母,而且日本稅金制度也使得援助子女包括幫助買房都需要繳納不菲的贈與稅。

  壓力之下,日本年輕人沒有了主動求變的空間和希望,懷揣着巨大無比的失落與壓力,內心是如何的焦慮、憔悴呢?中國人說:人活一口氣,不蒸饅頭爭口氣。日本人不是這樣的,無論內心如何生氣怨憤,都不會表露在臉上,仍然是彬彬有禮。

  如何做到這一點?他們自有尋求內心平靜的方法。隨着年輕人離家出走大城市尋求發展,以家族紐帶束縛的傳統道德瀕臨崩潰,年輕男女缺少長輩指引、教誨,也沒有街坊鄰居監督、議論,無拘無束、自由自在成為他們的生活信條。雖然這在日本也是普遍現象,但卻並不像中國熱播影視《大聖歸來》、《哪吒之魔童降世》鼓噪的「我命由我不由天」。因此,中小學教育特別是文化傳承就變得極為重要。

  日本的文化傳承也滲透到體驗的骨髓之中,雖然人們漫不經心地走過,卻在不經意間被潛移默化。日本佛教更是成為日本人「魚不知水,鳥不知風」的文化潛意識,日本「八道」與浮世繪、大和繪、現代漫畫,以及日本料理中遍布的佛系符號,都在如來佛祖的掌心之中。2018年,日本全國有2.0598萬人自殺,自殺人數連續九年下降。也許,這與佛家希望改變日本「物哀」、「物喪」之理念相關。

  日本寺廟毋須還願、不用開光、不賣巨香,是真正的隨喜功德,卻也是不經意的文化消費。寺廟前的商業街與中國旅遊景點無異,來春遊的學生們絡繹不絕,請個「學童守」或者「勝守」,圖個考試運,都是人之常情。哪怕是中個「小吉」籤,也是很開心的。日本多泉,京都最古老的寺廟清水寺,傳說是玄奘弟子慈恩所創建,本堂正殿供奉着十一面千手觀音立像,據說每隔33年才開放參觀一次。清水寺設三泉之水,象徵智慧、健康、財富,滿足凡夫俗子的人性需求。不過,佛法有約,三泉只取一瓢,不得貪也。僅靠寺廟前商業街區和隨喜功德的收入是不足以支撐僧侶生存與寺廟維護的,出售寺廟所屬墓地的定期使用權也是寺廟的經營收入。

  寺廟中似乎也有小眾佛塔,不在正宗門派之列。在這裏,我們還看到小佛塔也戴上了紅色圍兜。也許,在日本人心中,佛照應人,佛也需要人照料。照料佛,需要淨手淨心、寧靜平和、心如止水、不起波瀾。這讓日本人遭遇大難小災、不順之事,都能從容鎮定、心神不亂。

  日本不僅有眾多寺廟,還有數以萬計的神宮、神社,供人參拜。寺廟可以有神宮(社),但神宮(社)不會有寺廟,因為寺廟供奉的是普度眾生的佛,神宮(社)供奉的是神靈皇族、非凡之人與世間萬物。比如,神宮多為神靈與皇族供奉之地,少有歷史名人如幕府將軍德川家康在東照宮中供奉,被後人稱為「東照神君」。神社供奉的非凡之人如被尊為「司農耕神」和「醫藥神」的中國煉丹師徐福、日本着名陰陽師安倍晴明、日本戰國三雄豐臣秀吉等。

  或許,日本的神社用多如牛毛形容並不過分。文部科學省資料統計,日本登記在冊的神宮(社)有8.5萬所,信眾按人口佔比的75%估算,每1550人就有一所神宮(社)。傳說日本有800萬個神明,意思是多到每個人頭頂上都有一個神明。哪裏來的這麼多的神明?日本人堅信:世間萬物皆可為神明。神社供奉的神體還有蝦、草、狐等生物,也有石、鏡、刀等物品,更有雷、火、水等自然現象,體現了日本人對大自然的敬畏及萬物的珍惜。不僅年長者會來神社,專程拜祭;也有中年人攜子前來,恭敬行禮;更有很多年輕人特意彎轉,合十敬神。一些行色匆匆的日本人經過牌坊的時候,也會鞠躬禮拜、默立數秒,然後離去。

  神社幾乎隨處可見,難波公園購物中心的商業街也有一處神社,走近神域,只有小小的「鳥居」與祭祀台。日本人的拜祭都非常嚴謹認真,這反映了日本人的敬畏之心和國民性格。如果他們的時間充裕,可以在手水舍(神舍寺廟門口用於清潔的水池)洗手漱口、潔身淨心,再去拜祭。也有拜祭之後,走出一段再回頭禮拜的。心境平和、戾氣自消。

  日本人許願有什麼不同嗎?大凡食人間煙火的凡夫俗子,許願皆無不同。神社也可求神籤。看完籤文後,通常將神籤繫在神社裏生命力最旺盛的大樹枝杈上,可以期待與神明結緣、提升運氣。阿超告訴筆者,求籤最好別去東京淺草寺,那裏的籤「凶多吉少」,如果真是凶籤,要趕緊圈好放回去,千萬不要把厄運帶走了。既然如此,何必當初。本來是想求個好心情,又何必自尋煩惱呢?

  寺廟、神社既是時間消磨場合,也是精神消費場所,雖然間接提升了消費力,卻更可能促人自省、「湮沒」慾望。由銷售商品到體驗商業,再到神往佛系,日本商業進化史似乎映射了日本大眾似富實貧的生活囧境及無奈心態。

  結束語

  商業是人、貨、場的集合,但我們都太過重視貨與場,對於人性的關注實在是太少太少。如果我們輕視人性演變趨勢及其背後的邏輯,我們就不可能理解商業的本質,當然也就不可能在商業競爭的紅海中殺出重圍。

  有朋友跟筆者講起:他們聘請了日本名師指導,培訓員工服務技能,希望可以學習借鑒日本商業的極致服務。但是,日本的極致服務根植於內心的平和寧靜。而細緻入微、溫馨貼心、禮貌有加的服務也讓人們的心態更加平和、相互影響,這才有了工匠之心。如果我們只是從「術」的層面解決服務態度和行為技巧,不能解決內心深處的敬天畏人與心如止水,看似調整好了手上的脈絡,但大腦神經無法歸「道」,時過境遷,依舊物是人非。

  然而,商業繁榮基於人性之慾望,心如止水、無慾無求也是陷阱,人生沒有追求,商業哪來繁榮?在日本社會人口遞減、少子多老與佛系心態的大趨勢之下,無論商業如何創新,都難以挽救其不可逆轉之頹勢。儘管如此,日本商業背後展示出來的理解人性、尊重人性繼而追逐人性的邏輯,才是打造好商業的真正奧秘。 (全文完)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