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财经 > 正文

廟堂江湖\德國「農民工」的啟示\德國波恩大學經濟學博士 沈 凌

時間:2019-06-25 03:13:14來源:大公報

  德國當然沒有農民工,因為該國早就是一個工業化國家了,其人口中農民佔比少得可憐,而且這少數的農民還是富裕階層,絕對不會撇下富裕的鄉村生活來城市裏打工的。筆者這裏說的「農民工」意指那些就業於德國、來自於東歐國家的廉價勞動力。這種情況在筆者留學的那個時代不太普遍,近年來歐盟內部的勞動力市場逐漸融為一體,而德國的經濟在歐盟內部一枝獨秀,吸引了大量的東歐勞動力西遷。

  筆者近期去慕尼黑旅遊發現不少朋友都當上了老闆,無論是開餃子連鎖店的,還是經營酒店的。他們告訴筆者,店裏面的主要勞動力來自於東歐。這些東歐勞工既不會德語,也不會英語,所以只能從事很簡單的體力勞動。筆者問他們的工資水平如何,朋友回答「很便宜,就是在德國的最低工資水平線上。」比如在後廚幫忙的,一個月大約可以拿到1500歐元左右,但這個工資相較於他們的家鄉,已經高了不少。因此,他們非常樂於來德國就業。個中邏輯,和中國的「農民工」差不多。

  但有趣的是:在同一個餐館,後廚幫工和前台跑堂的工資差異相當大。因為前台跑堂需要流利的德語,老闆往往僱傭當地的德國人,除了基本工資,在德國還流行小費,一個月加起來基本上是後廚的兩倍左右。這個差異之大,有點兒讓筆者憤憤不平。因為在中國的飯店內,跑堂並不是一個什麼高技術工種,前面端盤子和後面洗盤子的工資水平應該沒有那麼大。而在德國,僅僅因為語言問題就使得兩個工種出現了巨大的工資差異。這或許就是中國和歐洲的文化因素使然。

  中國擁有56個不同的民族,雖然大家語言不同,習俗各異,但都是華夏子孫,可以在一個國家政治體制下生活。但在歐洲,雖然大家都源於相同的文明,比如古希臘和古羅馬,但卻因為語言和習俗不一樣,被分割成了大大小小好幾十個國家,習俗之間的差異被放大了。體現在語言上,以前中世紀還有上流社會要學習統一的拉丁語的傳統,近現代以來都各講各的地方語言。所以,保加利亞的勞工去德國打工,就會遇到相當大的障礙。這不是歐盟法律可以完全解決的問題。

  中國市場潛力巨大

  相對應的,中國的大城市內也有很多的外地勞工,比如上海深圳等一線城市,大量的低端就業崗位是依賴於外地勞工的。但由於中國是統一的國家,外地勞工也許不會講上海話,但卻用普通話作為交流工具,所以儘管仍然存在着許多同工不同酬的問題,但這樣的問題並非因為文化差異所導致。甚至於有人開玩笑,像筆者所在的大學校園內,受歧視的不是操着普通話的外地人,而是只會講上海話的本地人。我們的勞動力市場,如果從十四億人的範圍看,其整合程度遠好於歐盟的五億人。

  這個統一市場的優勢,不僅體現在勞動力上面,當然也體現在消費市場方面。這幾年,有超級大國想壓制中國的發展,剛好是在中國成長的關鍵階段,人均生產總值還不到發達國家的門檻。但是與其他的後發國家不同的是:中國的市場潛力是最大的。規模優勢將會部分抵銷掉我們人均的不足,尤其是在科技創新和大國重器方面,人均並不重要,重要的反而是規模。所以,如果說要在全世界推廣中國模式,講好中國故事的話,老祖宗留下來的「大一統」或許是中國能夠貢獻給世界政治制度的一個重要遺產。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