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财经 > 正文

縱觀天下\貿戰衝擊全球「三鏈」中國須謀劃應對挑戰\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美歐所首席研究員 張茉楠

時間:2019-05-25 08:06:34來源:大公報

  圖:中美貿易戰不僅短期內增加了雙邊貿易成本,還影響跨國企業在世界範圍內的生產決策布局,大幅提高中間品及產業鏈成本

  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面臨四十年未有之風險。中美貿易戰不僅將破壞並深刻改變全球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三鏈」秩序,重構「三鏈」結構,還將深刻影響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來,通過融入發達國家跨國公司主導的全球價值鏈,實現產業升級的傳統路徑,中國必須為此做好長期戰略準備,重新謀劃。

  一、貿易戰溢出效應持續發酵,將趨勢性重構全球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

  中美貿易戰不僅短期內增加了雙邊貿易成本,還影響跨國公司在世界範圍內的生產決策布局,大幅提高中間品及產業鏈成本,加快部分產業鏈回遷與轉移,從而引發全球價值鏈、產業鏈、供應鏈重構。具體來說,勞動密集型生產環節將主要加速向南亞、東南亞等地區轉移,資本和技術含量較高的生產環節可能轉移至日韓、歐洲等國家或地區。而這種重構趨勢性甚至不會因為貿易戰的停止而停止。

  相關資訊顯示,在中美貿易摩擦背景下,許多日企已採取行動,三菱電機輸往美國的金屬加工機器工廠,從中國遷回日本;東芝機械也將部分生產據點從上海移往日本、泰國。為應對貿易戰,多數日企表示會選擇遷廠或與客戶討論成本負擔等,過去選擇自行吸收成本的日企,在關稅升至25%的情況下,恐難承受負擔。貿易戰也給其他一些國家提供「替代機遇」。近年來,隨着人工、資源、能源和環境成本的上漲,中國具有傳統優勢的加工製造業的國際競爭力受到削弱,勞動密集型產業梯次向越南、馬來西亞、印尼、印度及其他東南亞、南亞國家轉移。數據顯示,中國近年來對東盟製造業的投資呈現加速上升態勢,2015、2016年,中國對東盟製造業投資同比增速分別為73.4%和34.3%。根據標準普爾全球市場情報貿易數據公司Panjiva研究報告,美國進口份額已經重新分配。美國從中國進口在2019年第一個季度下降13.5%。而從越南進口增加37.2%。

  對跨國公司而言,重置產業鏈的成本較高,不僅是關稅問題,還要考慮物流成本、基礎設施、供應鏈、配套產業的完善度和成熟度等等。在華跨國公司的生產投資、產業鏈條等等都在中國,短期內大規模撤出並不現實。同時,中國相對完備的產業配套體系,以及與全球價值鏈深度融合的地位短期內並不容易替代。然而,一旦貿易戰持續數年,這種產業轉移對於中國的影響無疑將是巨大的,需要未雨綢繆,為中國贏取部分應對時間和戰略主動權。

  二、貿易戰向更大範圍內延伸,存在產業鏈、供應鏈「斷鏈風險」。

  從美國《2019年國防授權法案》相關條款以及近期一系列對華打壓、制裁、圍堵等行為看,經濟切割、產業切割、科技切割,在科技上與中國「脫鈎」,全面遏制中國高科技崛起,在美國已成為跨越黨派分歧的共識。美方既不希望中國通過自主研發或併購的方式獲取這些核心技術,形成替代性產業鏈,在科技領域也開始對中國採取全面的競爭對抗性政策。

  當前,《外國投資風險審查現代化法案(2018)》(FIRRMA)顯著擴大了外國投資委員會審查的法律基礎,涉及三大重點領域:一是重要的工業技術,包括人工智慧、機器人、納米和微晶片技術等;二是基礎設施,包括港口設施和運營、能源與電力生產與分配、公路和鐵路、通信系統,以及數據中心;三是與國家安全相關的科技和製造業,如航空航太、遙感和電信硬體。與此同時,美國已全面修訂現行出口管制法規,強化「長臂管轄」行為。

  近期,更加讓世界震驚的是,為圍剿中國高科技公司,美國總統特朗普甚至簽署行政令,以「科技網路安全」為由,要求美國進入緊急狀態,並向美國商務部賦權,允許後者禁止美國公司購買「外國敵人」生產的電信設備、技術。5月16日,美國商務部工業安全局(BIS)隨即將華為列入「實體清單」,谷歌也馬上宣布停止與華為相關業務往來,包括硬體、軟體和技術服務,其中包括Android系統的服務支持,這意味着美國全面強化對華高科技遏制和技術出口封鎖,中美「科技冷戰」態勢幾近確立。

  三、美對華高科技「遏制加封鎖」,將改變中國「以市場換技術」的發展軌道。

  讓中國無法獲得美國先進科技資源,實現切割甚至「脫鈎」已經成為美國當前及未來重要的戰略選項,這將改變中國「以市場換技術」的發展軌道及通過「學習曲線」市場後發國家趕超發展戰略的路徑。

  回顧中國現代產業體系逐步發展並完善的過程,中國持續高位的製造業投資比重為後來的經濟起飛奠定了基礎,特別是通過「改革開放」吸納全世界的科技成果,深度參與並融入全球價值鏈、產業鏈的合作是推動中國工業化進程、現代化進程以及要素效率提升的關鍵。美國發起貿易戰重點針對知識產權保護和科技競爭,通過簽證手段、人才政策、移民政策等防止技術外流,進而達到技術封鎖的效果,這使中國未來無法再依賴過去「引進、消化、吸收、創新發展」的技術和產業升級路徑。

  近年來,中國向全球價值鏈和產業鏈上游攀升,主要是在資本品(用於製造其他商品的商品)和零部件領域,這也改變了中國與發達國家之間的貿易。根據世界銀行發布的數據,2007年至2017年十年中,中國在全球資本品市場的份額從大約5%上升到20%以上。從貿易結構和商品結構看,中國出口美國商品中電信和運輸設備以及汽車零部件所佔比例增長,而紡織品和鞋類所佔比例縮減。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發布的《美國科學與工程指標2018》數據顯示:隨着企業持續投資研發設施並與學術界的合作增加,中國工業有望向新興和複雜的技術方向發展。在中端高科技產業,中國現在佔主導地位,其全球份額在過去十年間幾乎增長了兩倍,達到32%,在2009年超過了美國,2012年又超過了歐盟。2018年中國高科技產品進出口總額約為對外貿易總額的30.7%,出口商品裏工業品佔比超過90%,而出口的高科技產品佔比也超過了30%。美國對華技術阻斷和「脫鈎」對未來中國高科技出口的深遠影響會更加凸顯。

  四、以「科技強國」+「創新立國」+「自貿區戰略」應對未來挑戰

  貿易戰對中國經濟乃至全球經濟秩序產生深遠影響,化外部危機為內部改革倒逼勢在必行。近兩年,中國改革開放的步伐不斷加快,正在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創新型國家建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促進市場統一和公平競爭,政府職能轉變積極推進,擴大內需政策不斷出台。除了加快結構性改革,更重要的是全面確立「科技強國」和「創新立國」戰略,通過制度性開放以及參與推動雙邊、諸邊、區域性自貿區網路,為未來發展創造更開放的內外部發展環境。

  (一)從全球價值鏈模式,向全球價值鏈與國家價值鏈模式互動模式轉變

  從產業分工路徑看,中國工業及製造業發展過去更多從屬於全球產業分工模式下的全球價值鏈,而忽略了國內市場需求。在中美貿易衝突加劇,低成本、低價格的比較優勢逐步喪失的競爭環境下,需要我們重新審視全球產業格局,將過去單純依靠全球價值鏈模式向國家價值鏈(NVC)轉型,形成全球價值鏈(GVC)和NVC相互協作的價值鏈模式,這也是減緩國際貿易衝突,提升中國製造業價值鏈的重要路徑。

  (二)避免「斷鏈」風險,加快進口替代

  進口替代不意味着放棄進口,更不意味着故步自封,它的優勢體現在:一是能為本國工業發展創造溫和的成長環境,形成自身的技術創新能力;二是改善本國的經濟結構,增強經濟增長的獨立性;三是提升本國在國際分工體系中的地位,加快工業化進程、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面對國際形勢的變化以及中國經濟形勢的改變,進口替代將助力國內產業升級,重塑全球價值鏈。因此,加快某些產業進口替代,加強高端製造產業創新投入,大幅提升製造業R&D強度,提高附加價值比重,全面提升中國全球價值鏈水準,將這次「危機」轉化為一次真正的「機遇」。

  (三)通過「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實現價值鏈重構

  目前,中國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25個國家最大的貿易夥伴國,最大出口產品市場和對外直接投資來源國,基於各國比較優勢,將中國優勢產能與優質資源與歐洲發達國家關鍵技術,以及「一帶一路」其他國家的發展需求結合起來,通過相互擴大開放,和資源整合利用,將有助於形成「一帶一路」大聯通的要素市場、服務市場、資本市場、技術市場等,構建新型產業分工體系。通過依託經貿合作區、跨境產業集聚區、自由貿易區等,加快推動中國產業轉移、國際產能合作,促使「一帶一路」更多國家融入全球供應鏈網路體系,實現生產率的大幅提升。因此,從長遠來看,中美貿易戰將推動中國產業在全球布局的速度,重構「一帶一路」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服務鏈。

  (四)加快同其他經濟體雙邊、諸邊自由貿易協定

  事實上,過去幾十年來全球外部需求主要來自於發達經濟體,如今隨着新興市場規模的擴大以及生產網路的演變,價值鏈正在重新配置。麥肯錫估計,到2025年,新興市場將消耗全球近三分之二的製成品(中間製成品、資本品),其中包括汽車、建築產品和機械等產品。數據顯示,過去十年中,中國對經合組織(OECD)發達經濟體俱樂部以外國家的出口份額從43%上升到了48%。

  因此,在升級已有各類FTA基礎上,應加快推動RCEP、中日韓自貿區協定、中歐BIT談判盡早達成,並啟動中歐FTA可行性研究,加快打造立足周邊、輻射「一帶一路」、面向全球的自由貿易區網路框架,加快推進WTO現代化改革,參與推動國際貿易和多邊新秩序的建立,為中國未來贏得有利的發展空間。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