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财经 > 正文

廟堂江湖/國企改革前路探究/德國波恩大學經濟學博士 沈 凌

時間:2019-05-16 03:18:08來源:大公報

  國有企業一直是中國特色市場經濟中的重要一環。在過去四十年的改革開放歷程中,也有過國有企業整體資不抵債的艱難日子。但是通過抓大放小,退出競爭性市場領域,當下的國有企業整體盈利狀況很好。以國有四大行為例,在資本市場上的表現可圈可點。比如工商銀行,2006年上市以後,累計分紅派息6565億元(人民幣,下同),是當初IPO募集資金466億元的14倍,而其股價復權後也已經超過了2007年大盤6124的最高點。可以說,無論從何種角度看,國企確實已經做大做強了。

  那麼,這個過去的成績單是不是能夠在未來繼續呢?尤其是:在貿易戰陰影下,外部環境發生急劇變化,突出做大做強國有企業的策略是否有助於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呢?說句實在話,無論是中國還是美國的經濟分析人士,都不會天真地認為特朗普總統的關稅政策,是為了讓美國工人收回製造絨毛玩具的工作機會。他們更在意的是,中國在產業升級中運用國家力量尤其是運用國有企業,去獲得市場經濟中的競爭優勢。因為經濟發展並不是簡單的生產要素的數量積累,還涉及產業結構的調整,很多時候產業結構的調整有資本和規模的門檻。這時候,國家力量或者說國有企業能夠有相對的優勢。

  我們能否在中美貿戰的新形勢下,一成不變地沿用過去的成功經驗呢?這就需要從結構轉型升級出發,重新審視國有企業做大做強的策略。比如說:過去我們的能源結構中煤炭石化佔重要地位,那麼在煤炭石化這個有關國計民生的行業內做大做強國有企業,似乎是當仁不讓的選擇。但經濟轉型升級要求我們在能源結構上也有重大的調整,加大綠色能源、新能源,減少煤炭石化等傳統能源的使用量,這就是一個結構性的調整。這種調整和過去不同的是:不少新能源和綠色能源還處在研發起步階段,實際上很少有人能夠穿越未來,知道二十年後究竟是哪一種能源成為關乎國計民生的重要產業。這時候,傳統的通過做大做強國有企業來穩定宏觀經濟的策略,不適用於發展綠色能源的新形勢要求。我們需要更加注重資本市場在篩選技術路徑,配置社會資源上的功效,堅持十九大以來所提倡的「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基本原則。

  從「管企業」到「管資本」

  在國有企業管理中,應該如何既能夠做大做強,又能夠適應市場機制呢?筆者覺得,最重要的就是轉化管理思路,把國有企業管理轉向產業基金化。國資委通過設立若干產業基金,把現有的國有企業股權劃轉到相應的產業基金內,利用資本市場,通過各種領投、跟投策略,把國有股權和民間資本混合。利用民間資本嗅覺靈敏的特點,克服民間資本利益短視化的缺點,有進有退,逐步退出不符合國家長遠發展戰略的行業和企業,領投那些國家希望發展的產業行業,跟投那些有利於國家長遠發展戰略得以實現的企業,才能真正實現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也能真正實現國有企業的做大做強。

  實際上,這樣的工作,已經在一些地方進行了較長時間的實驗。比如前幾年在重慶的發展中,地方國資打算鼓勵筆記本電腦生產商集中投資於此,就設立了一些產業基金,用國資領投,配合銀行為主的間接融資手段(俗稱槓桿),也有混合了民間資本,起到了很好的效果。這類經驗的積累,值得很好的總結、鑒別,去偽存真,從理論上推導出一些基本原則,推廣到全國各地,最後上升到國家戰略。而產業基金的管理,我們已經在公募基金管理中積累了相當的經驗,也比較符合資本市場的透明化要求,適應於目前雲譎波詭的國際環境。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