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财经 > 正文

紓解民企 救急不救窮\德國波恩大學經濟學博士 沈凌

時間:2018-11-28 03:17:40來源:大公報

  2018年11月1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給民企吃下了發展的「定心丸」,接下來的一個月,各個政府部門以及各級地方政府都把給民企紓困擺在首要位置。據不完全統計,廣東、北京、上海、深圳、浙江等地已推出或計劃推出的支持民營企業發展的相關基金,規模合計已經超過千億元。

  政府利用全體納稅人的資金去幫扶民營企業,先不去說法理上是不是有值得斟酌的地方,至少這是一件有利於扭轉先前坊間對「國進民退」的判斷的。相信這也是政府欲圖把「定心丸」落到實處的一次嘗試。但萬萬沒有料到的是,不少政府紓困資金剛進場,上市公司的大股東就跟你玩金蟬脫殼,一手清倉式減持,瞬間套現離場。

  有人注意到一個典型案例:某環境上市公司。本月初,它剛剛獲得5000萬元紓困貸款,之後環境股價累計上漲38%。但就在這時候,其三名大股東發布公告:計劃在6個月內減持公司總股本中31.35%的股份,要注意的是,這已經是三名股東所持有的全部股份。於是有財經媒體評論道:剛拿得政府的紓困資金,就立馬趕忙減持套現,這吃相是不是太難看了?敢情國家救民企,是在變相讓資本方得利?

  這並不是孤例。根據鳳凰財經數據顯示:自10月15日以來,共有377家上市公司股東宣布減持計劃,287家上市公司重要股東已經付出了實際行動,合計減持金額達57.93億元人民幣。

  也許有人會說:上市公司的大股東在符合法律法規的前提下,當然有權利交易股票,何罪之有?的確,只要合理合法,賣出股票,哪怕清倉大甩賣,都沒有理由去禁止它。但是這件事情的矛盾在於:政府的幫扶對象應該不應該是一家其大股東都不看到其長期價值的公司?

  中國人有一句俗話:救急不救窮。言下之意,就是一個人有了危難,需要別人的幫助,我們幫一把,他如果就可以渡過難關,自己重新生龍活虎起來,那麼我們是應該幫一把的。放到眼下的紓困民營企業,那麼政府動用納稅人的錢,也應該符合這個原則。我們的幫扶對象應該是有一時之困,而整體商業模式很健康的企業。反映到具體的價值判斷指標上,至少其大股東本身是看好企業的長期價值的,只不過由於一時周轉不靈,陷入困局。而如果大股東清倉則暗示了對企業長期不看好,那就不應該成為救助對象。

  政府救助應該基於企業自身的申請。如果大股東不看好企業未來的長期價值,那麼他申請要求政府救助的理由是什麼?難道是因為他不想要了,請政府拿走?如果這樣的話,政府的救助不又成為了一次「國進民退」?所以,政府在給予救助的時候,需要公司大股東背書,同舟共濟,對公司價值的認可不是嘴巴上說說的,需要你押上資產和身家性命的。

  現在證監會注意到了這個問題,緊急發了徵詢函給這家環境公司,於是三位股東大人不得不改口暫緩減持。這個個案算是虛驚一場,但是那其餘376家上市企業的大股東呢?他們有沒有一邊向政府保證公司長期營運有價值,一邊急急忙忙清倉大甩賣呢?

  在政府救助企業的問題上,政府和我們老百姓一樣,缺乏對企業價值的資訊優勢。而公司大股東和管理層則先天具備這樣的資訊優勢。這是現代金融市場上一對永恆的資訊不對稱。政府幫助企業,不僅需要公司大股東背書,還需要公司管理層同舟共濟。2008年美國政府大量救助華爾街的金融大鱷的時候,他們的管理層還照樣拿着高於美國老百姓幾百倍的高薪,也導致輿論嘩然。這樣的教訓應該被我們吸取,不要重複別人犯過的錯誤了。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