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财经 > 正文

區塊鏈賦能跨境電商/香港國際新經濟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付 饒

時間:2018-11-14 03:19:23來源:大公報

  在剛剛結束的「雙11」中,天貓、京東等電商平台紛紛利用區塊鏈技術對生鮮產品、奢侈品、進口商品等進行溯源。消費者通過掃描溯源二維碼,就可以看到區塊鏈上記錄的該商品生產時間地點、物流狀態等不可篡改的資訊。

  其實,據京東發布的《京東區塊鏈技術白皮書(2018)》顯示,早在2016年,京東集團就全面啟動了區塊鏈技術在京東業務場景中的應用探索與研發實踐,在此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區塊鏈部署經驗與底層技術研發能力。同樣在2016年,阿里巴巴與普華永道達成合作,宣布將應用區塊鏈打造透明可追溯的跨境食品供應鏈,搭建更安全的食品市場。此後,天貓奢侈平台Luxury Pavilion推出全球首個基於區塊鏈技術的正品溯源功能,天貓國際宣布已成功將區塊鏈技術整合到公司的跨境物流業務中。

  跨境電商從用戶感知的層面來看,只是一個下單、支付、物流派送的過程。但實際在底層的供應鏈層面,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體系。包括了海關報關清關、檢驗檢疫、跨境運輸、海外倉儲、採購分銷等諸多環節。有機構統計,一個跨境電商訂單需要經歷15個環節才會到達消費者手中。在此過程中,需檢驗檢疫部門、海關、稅務、匯管、市場監管等職能部門之間緊密聯繫,溝通頻繁,目前我國深圳、杭州、江門等地區關檢嘗試了「三個一」(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通關模式,簡化流程、促進監管部門之間的資訊共用與互換。電商企業只要在資訊平台上申報一次資訊,關、檢、稅、匯、市場監管等部門均可同步獲取跨境電商產品的三單(電子訂單、電子運單、支付憑證)資訊,實現對產品的全流程監管。

  上述服務平台存在以下不足之處:標準不一,只能用於一時一地,各地平台之間的數據難以對接,資訊難以共用,並且與跨境電商平台不能實現無縫對接,不能完全掌握跨境電商入境產品的品種類別、貨值、消費資訊等情況,難以對跨境電商入境產品實施科學的風險評估和全面有效的監管。

  已有機構設計出跨境電商聯盟鏈,在這條鏈上,各監管機構不必再「資訊互換、監管互認」,因為所有監管機構看到的資訊就是同一個資訊,且可以看到每次的監管痕跡。可見,區塊鏈在跨境電商監管過程中助益良多。

  從消費者保護的視角來看,在跨境消費的過程中發生的退貨、延遲、丟失、破損、假貨等風險對於用戶來講都是不可控的,而這些不可控的因素往往會影響跨境電商平台、節點服務商的口碑,同時損害消費者權益。

  在傳統的電商行業中,買家所能查到的所有有關物流的資訊全部來源於物流單號,當物流軌跡被偽造時,買家沒法去和中間環節上的任何一家機構去進行確認。而在區塊鏈上,所有環節的參與方都只擔當一個記帳的角色,一旦上鏈,這些資訊真實不可篡改,任何一方造假跟其他環節的參與方數據無法「對帳」。如丟件,目前需要客戶上傳物流方的證明以及各種基本材料經過電商平台審核才能進行理賠,當運用區塊鏈技術時,物流方更新狀態為丟件,智能合約就會被調動,對買家進行自動理賠。

  高併發交易處理是難題

  當然,區塊鏈技術賦能跨境電商仍然有各種不成熟之處。從技術角度來說,高併發交易處理是一個難題,處理效率低的問題也沒有完全攻克。從機制設計角度來說,雖然實現了可溯源、上鏈後不可篡改,但把數據寫上鏈的機構仍然是中心化機構。雖然生產環境數據、產地定位等可以通過感測器自動上傳入鏈,但至關重要的物流等資訊上鏈還是無法擺脫人的因素。在相關技術被突破前,無人值守的價值數據交換和交易體系、數位化的信任經濟時代還在遙遠的彼岸。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