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财经 > 正文

人行出招寬信用 債牛進入下半場

時間:2018-07-20 03:17:19來源:

  圖:分析認為,債市有望進入牛市下半場。在下半場行情中,債市不再僅僅是利率債的單邊行情,而是「利率債+信用債」的普漲行情 /中新社

  中國人行和中國銀保監會再次重磅政策襲來,2018年以來「寬貨幣+緊信用」的政策組合或將再次迎來政策巨變,2018年下半年大概率呈現「寬貨幣+寬信用」的雙寬政策組合。/九州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 鄧海清

  市場近日有傳聞人行窗口指導銀行,將額外給予MLF(中期借貸便利)資金,用於支持貸款投放和信用債投資。對於貸款投放,要求較月初報送貸款額度外的多增部分按1:1給予MLF資金,多增部分為普通貸款,不鼓勵票據和同業借款。對於信用債投資,AA+及以上評級按1:1比例給予MLF,AA+以下評級按1:2給予MLF資金,要求必須為產業類,金融債不符合。

  信用風險集中爆發

  2018年以來,筆者多次在報告中指出,中美貿易戰下2018年外需難以再現亮眼、樓市政策巨變下房地產投資難以明顯回升、打破地方政府「軟約束」下基建投資持續低迷、2017年消費貸高位制約2018年居民消費、政策層「緊信用」下社融存量增速頻創歷史新低,2018年經濟下行壓力巨大。

  同時,信用緊縮政策導致企業融資條件大幅惡化,大量信用風險暴露事件集中爆發,形成了「融資條件惡化─信用風險暴露─風險偏好降低─融資難度進一步加大」的惡性循環,「信用緊縮」問題持續發酵下,導致經濟「失速風險」逐漸上升。

  上述背景下,為了防止「緊信用」政策對經濟進一步損害,人行和銀保監會同時出台重磅政策支持「寬信用」:一方面,2018年下半年「寬信用」政策將有助於緩解當前社融收縮的不利局面;另一方面,人行額外MLF資金支持信用債投資,將起到結構性的信用支持效果,對於緩解當前信用風險有積極意義。

  筆者認為,人行此次對於信用債的支持僅限於流動性層面,而且是通過獎勵的方式,而不是一刀切的行政式的手段,更不意味着人行為信用風險兜底。

  關於此次人行對於信用債投資的支持,需要明確的是,該政策並不意味着「人行對信用風險進行擔保」,而只是人行作出的給予額外MLF資金的政策激勵,換言之,如果出現違約事件,基本上不存在人行對違約部分進行兌付的可能。

  該政策的核心目的,是鼓勵銀行將流動性用於信用債投資,但究竟是否投資,投資多少,信用風險與收益之間如何取捨,取決於各家銀行自己。如果信用風險識別能力強,則可以多買信用債,而如果更怕踩雷風險,則可以少買。

  對於中國資本市場,我們可以看看美國第一輪QE(量化寬鬆)前後的資本市場走勢。2008年11月23日,聯儲首次公布將購買機構債和不動產抵押貸款證券(MBS),標誌着首輪量化寬鬆政策的開始。

  美聯儲第一次QE之後,美國國債、信用債、股市均出現了大幅上漲的情況,10年國債、Aaa企業債、Baa企業債在一個月時間內下行幅度達到了100個基點,同時,標普500指數走勢甚至出現「V形」反轉,一個月漲幅達到了7.89%。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美國第一輪QE之後,低等級信用債下行幅度甚至不及10年期國債。筆者認為,主要原因在於,在高違約風險的情況下,信用債的購買力能增加多少是不確定的,而人行保持貨幣寬鬆是非常確定的(絕無一邊抬高無風險利率、一邊降低低等級信用債收益率的可能性,降低無風險利率是降低低等級信用債收益率的前提),所以無風險的國債收益率下行幅度比低評級更多。

  貨幣政策不會趨緊

  對於中國股票市場,筆者在2016年初提出「中國股市長期健康牛」,之後是長達兩年的牛市。其後在2017年底徹底轉向,提出「2018年股市應如履薄冰」,主要邏輯是內外部均存在高度不確定性:內部負債驅動繁榮終結,緊信用成為必然;外部市場低估「中美國運交鋒元年」,特朗普的行為被市場嚴重誤判。

  經歷2018年的股市大調整,「誰在裸泳」已經表現得很充分,優秀公司水落石出,誰在圈錢、炒作一目了然。站在當前時點上,被誤殺的優秀公司可能獲得了重生的機會,而裸泳者恐怕不再有再次興風作浪的可能。

  對於債券市場,筆者認為,債券牛市有望進入牛市下半場。在下半場的牛市行情中,債市不再僅僅是利率債的單邊行情,而是「利率債+信用債」的普漲行情。

  目前市場對於該政策對利率債的影響存在較大分歧,有觀點認為,由於政策層對信用債的支持,會導致信用債配置加大對利率債形成擠出效應,進而利空利率債;筆者認為,這種分析市場的觀點是靜態的、片面的,與2018年以來強調「供給壓力」犯的是一樣的錯誤。不少市場觀點認為,2018年二季度利率債供給大幅增加,使得債券市場承壓明顯,但事實卻是10年國債下行26基點、10年國開債下行40基點,看所謂「供給壓力」者不斷踏空;從歷史來看,2015至2016年是債券市場,特別是信用債供給最大的時期,反而同時也是中國利率債史無前例的大牛市時期。

  之所以出現所謂的「供需關係失靈」,是因為債券本身是一種金融資產,其真正的定價在於價格與價值的偏離幅度,只要價值上升,而價格還處於低位,那麼自然會有存量市場的交易者對其進行購買,導致價格上升,向價值回歸,靜態分析供需基本毫無意義。

  舉個不是非常恰當的例子,假設信用債配置需要增加1500億,而當前全市場債券總規模大約80萬億,需要整體加0.2%的槓桿足以消化,比如全市場從1.1倍槓桿加到1.12倍足矣,而在人行流動性合理充裕、想方設法給銀行錢的情況下,這點增量根本不算什麼。

  筆者認為,該政策意圖,在於無風險利率低位的前提下,希望信用利差能夠收斂;為了有效降低中小微企業融資成本,更需要保證銀行流動性合理充裕、無風險利率下行,市場擔憂的所謂「貨幣政策轉緊」、「資金面重新緊張」將不可能發生。這意味着,利率債牛市的根基將更加牢固。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