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财经 > 正文

生科企投資風險高

時間:2018-07-17 03:17:01來源:

  創業投資者聯盟召集人 梁頴宇

  港交所4月底修訂上市機制,容許新經濟公司以同股不同權上市,並容許符合一定標準的生物科技公司,即使未有收入仍可上市。7月初,小米集團率先打頭陣,開同股不同權上市先河,由籌備到正式掛牌一直備受關注,熱潮尚未沉寂,市場焦點已開始競猜首隻無收入上市生物科技股,到底花落誰家?

  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曾預告,生物科技公司來港上市第一波將於暑假開始,真正上市潮則於9月初出現。甫踏入暑假,果然已有六間公司遞交上市申請,跟相熟投資銀行家碰面,他們也吐露除了已曝光的歌禮醫藥、華領醫藥、信達生物、盟科醫藥,以及基地在美國的AOBiome Therapeutics和Stealth BioTherapeutics,還有多家生物科技公司正積極籌備來港上市,估計能趕及下半年招股的有十多家。

  投資醫療健康領域多年,很高興見到上述生物科技公司來港掛牌,推動行業發展。然而,生物科技在香港是一個嶄新概念,比起有實績可考的小米,如何辨別這些尚在研發階段,未有收入又無盈利的公司孰優孰劣,就連一些分析員都茫無頭緒。要避免花多眼亂押錯注,投資者宜及早裝備好。

  舉個例子來說,近期一些生物科技公司做推廣時,大都強調研發中的藥物已進入臨床或正向藥監局申請審批,予人新藥很快便能獲批上市,帶來收益及盈利的感覺。實情卻是新藥研發包括:基礎研發、動物試驗、臨床試驗和藥物審批四個階段,頭兩階段已需時經年,臨床雖然已步入第三個階段,但在正式獲批面世前,一般要做四期臨床測試,第一、二期只是用來確定藥物的安全性、劑量和有效性,必須能去到第三期才有把握可進一步提呈藥監局審批。

  世界各地藥監局對新藥審批都非常嚴格,千萬不能假設所有提呈審批的新藥都會獲批。以美國為例,新藥從臨床前測試到實際獲FDA批准推出,成功率只約1%;中國藥監局批出的比率可能略高一點,但主要因為部分仿製藥審批較快。更重要的是即使新藥獲批上市,實際銷售不一定能達標,市場競爭狀況和藥廠銷售網絡的實力,均直接影響到銷量。此外,若新藥審批時間過長,到正式面世時,國內外已有大批同類藥物在銷售,要搶佔市場就事倍功半。

  追熱點易踩雷

  近年炙手可熱的腫瘤免疫療法正是一個好例子,其原理是透過注射一種PD-1抑制劑,防止人體免疫細胞與癌細胞結合而遭破壞,確保免疫系統正常運作,並協助免疫系統辨別及針對癌細胞進行攻擊。由於在一些癌症病例中成效顯著,吸引全球生物科技公司針對各種癌症進行同類研究,大家都在爭分奪秒,冀能盡快推出市場搶佔先機。

  據相熟投資銀行家觀察,目前籌備來港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中,十家中佔六家正研發這種免疫療法的PD-1抑制劑,個別已向中國藥監局申請審批的更以此為賣點,更揚言正式面世時定價約20萬元(人民幣,下同)一年。驟聽起來非常吸引,但作為一個審慎投資者,必須進一步了解行業競爭、藥物審批進度、國內外具體競爭實況,以及新藥能否納入醫保範圍內等因素,才能全面看清公司是否具投資價值。

  如此一查,不難發覺內地PD-1新藥競爭劇烈,比起過去兩年共享單車氾濫成災,不遑多讓。目前,單是中國境內已有超過150間公司在研發PD-1,個別已遞交中國藥監局審批,但迄今未獲批,反而五家外國公司引進的新藥已獲批,且訂價比想像中低,對尚在等待審批的公司構成很大壓力。此外,國家醫保最多只補貼3萬元,新藥能否納入醫保用藥名單,也直接影響未來定價和市場份額大小。

  總的來說,有意投資生物科技股的股民必須明白,從概念起到完成基礎研究、動物測試,再到臨床測試和申請審批,醫藥研發每一關都不容易過,大部分藥物都在研發過程中失敗。即使能一帆風順,最快也要十年八載才能見到成績,其間會一直維持無收入、無盈利的狀態,無法用市盈率等去標準去衡量估值。

  比較保守的投資者可選擇一些已有藥物獲中國藥監局批准,並已在市場上建立良好銷售網絡的公司;至於風險胃納較高,願意拿小部分資金冒險,博取長線高回報的投資者,可考慮小注投資一些尚處早期研發階段的公司。最後,非常鼓勵無論屬於哪一類別的投資者,能多花點時間細看招股書後才做出最後的決定。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