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财经 > 正文

可見一斑\外貿蕭條 編織袋生意入冬

時間:2020-07-13 04:23:57來源:大公報

  圖:老于在自家噸袋專營店前

  在中朝貿易最繁忙的4、5月間,鴨綠江公路橋上常常是貨車首尾相接、排隊等待過關,甚至在午夜時分,仍能聽到加開的貨運火車呼嘯而過的汽鳴聲。這是「噸袋」老于心中最美的丹東一景,如今卻再難重現。他的噸袋專營店就開在鴨綠江斷橋向西不足千米的商貿旅遊區中,「你看這片地方哪還有商貿旅遊的樣子?」老于嘆口氣,他曾和一條街之隔的競爭對手「小小噸袋」壟斷了整個丹東口岸的噸袋生意。

  在他的噸袋店裏,記者見到了這種被稱為邊貿「情報站」的塑料編織袋,各種尺寸型號的噸袋能夠滿足大到鋼材、小到文教用品等貨品的裝卸運輸,「往朝鮮發貨必須用這種袋子」。而噸袋本身也是邊貿的主要內容,「每年秋收一直到12月,口岸的二手噸袋就成車的往朝鮮發,朝鮮人收割莊稼用的就是這個。」老于介紹起噸袋的用途,也解釋了為何不起眼的噸袋會得了「情報站」的殊名──噸袋的銷售情況直接反映出邊貿的興衰。

  「小小家80年代就開始做噸袋了,我是2007年才開始摸着門。」伴隨兩代邊貿商的角色交替,老于和競爭對手的生意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現在根本沒有生意,2016年制裁開始就一直沒緩過來。」樂天派的老于苦笑着,「過去一天就能走3車,一車8萬袋。」老于快速計算着,「一個月我怎麼也走70車,就是五百多萬袋!」儘管每個袋子的利潤僅以角計,但這對小本經營且需要大量壓貨的噸袋生意來說,已是非常可觀的收入。

  「我過去根本不做國內市場,賒賬太厲害了,現在也得做了,之前,為了維護客戶我還跑了30多公里去給人補送兩個袋子,袋子我才掙9塊錢!」這種幾乎違背商業規律的經營策略,在老于看來僅是為了維持生意不死,「好在,我這舖子是自己的房產,水電都省着點,每個月人工再支去7000多塊錢,還算能撐着。」而與老于的堅持不同,他的對手「小小噸袋」已因形勢不利、經營不善等多重原因,退出市場。「制裁的影響是連帶的,你看這商貿旅遊區,過去洗浴中心、KTV、小飯店生意可紅火了,朝鮮人來消費啊,現在怎麼樣,全都倒了。」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