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财经 > 正文

中朝邊貿商淘金記(二之一)\「連續創業者」 的心始終懸着

時間:2020-07-13 04:23:56來源:大公報

  圖:在丹東口岸附近,曾經紅火的對朝貿易店舖均已關閉。往日人聲鼎沸的丹東口岸呈現一片蕭條

  「邊貿商是倒了一撥起一撥。」從事中朝邊貿整十年的朝鮮族丹東人朴哲(化名)咂了口煙,說起這十數年經歷的起起伏伏。因朝核問題引發的朝鮮半島緊張局勢、聯合國制裁加碼等連鎖反應,讓大多數邊貿商販始終對時局保持高度警覺,有人笑稱這一群體是邊貿的「連續創業者」。對此朴哲感同身受,「每次制裁一出,一批只幹專項貿易的買賣兒就倒了,想繼續幹的就得尋找制裁名單之外的新的機會再創業。」\大公報記者 于珈琳(文、圖)

  朴哲自己的經歷也是如此,「現在能活下來的,反倒都是些做綜合貿易的小公司和小商販。」跟着邊貿第一代的舅舅入行,80後的他自謂時運不濟,不僅沒趕上父輩最黃金的貿易年代,「剛創業還頂頭碰上了聯合國的最嚴制裁」。但憑一股子不服輸的勁頭,不斷挖掘新的邊貿需求,朴哲竟也在最艱難的時局中立穩了腳跟,「我應該會一直幹下去」,他堅定的點點頭。

  從躊躇滿志到窘迫碰壁

  與朝鮮一江之隔、與朝鮮新義州緊密接壤的遼寧省丹東市,因獨特的地緣優勢與歷史原因,承擔着超七成的中朝貿易往來。橫跨鴨綠江界河的公路橋──鴨綠江大橋與聞名中外的斷橋比肩而立,直通中國最大對朝貿易集散地丹東口岸。2000年以來,丹東邊貿無論在規模、數量還是商品種類上都進入了新階段,日漸繁忙的民間邊貿養活了像朴哲一樣的上萬戶丹東中小邊貿商。

  2009年,獨自在浙江闖蕩的朴哲在舅舅的建議下,決定回到家鄉丹東參與父輩的邊貿生意,那時煤炭、銅等金屬礦以及水產等貿易正紅火,他也籌謀着賺足錢支起自己的買賣。「我最開始在浙江也是自己創業,主要做韓國貿易。」因有自小在朝鮮族學校的語言基礎,加之之前的外貿經驗,朴哲本是躊躇滿志。

  然而,現實卻沒看上去那麼美。正是從2009年開始,朝核問題日益嚴峻,隨之聯合國對朝制裁以每年至少一次的頻率密集發布。朴哲終於在2016年獨撐門面開始了自己的邊貿生意,而聯合國制裁卻在2017年史無前例的達到了5次之多。「生意不固定,我什麼都做點,向朝鮮出口裝修用的建材、常規的食品、塑料顆粒化工半成品,大一點的鋼材、礦山設備也做過。」

  最窘迫時,大半年沒有訂單,他便一刻不停的幹起代駕司機,沒日沒夜。「我成家在丹東,也有了孩子,離不開了。」他直言想過放棄,卻有太多牽掛,「現在算是挺過最難的時候了。」

  「那時我聽說刺繡生意掙錢,但沒有門路,就赤手空拳的去了浙江。」朝鮮因低廉的人工和精細的手工而成為刺繡等一系列手工品的全球生產基地,在聯合國2017年9月宣布對朝鮮紡織品禁運之前,從浙江義烏購入原材料、轉運到朝鮮加工成成品後再運回中國──這其中豐厚的利潤成為大批貿易商隱秘的生意經,後來者想入行的難度就可想而知了。

  「我幾乎跑遍了義烏繡品街的檔口,就是沒人願意給我一單。」委屈碰壁,他卻韌性十足,「連跑三天,軟磨硬泡,最後自己墊進去40多萬元(人民幣,下同),爭取到了第一單。」一心就此打開局面的他深知這背後潛藏的巨大風險,「原料很貴,在朝鮮隨時有丟貨、壓貨的風險,而加工好之後買主隨時可以說不滿意而不收貨,這個風險也很大。」一整單生意下來,他的心始終懸着。

  夾縫中不停尋找新商機

  而他說,十年邊貿經歷,這種擔心與憂慮反而是常態,民間貿易本就缺乏約束機制,兩國間的經貿文化差距都讓邊貿始終處在一種自我修正的狀態。特別是近幾年,朴哲不得不始終走在拓展新商機的路上,「過去的生意就剩下建材和食品還能做,現在新的需求應該是手機了。」他說起今年春天的一筆新訂單,「朝方找到我,問能不能買到手機殼和手機膜,現在朝鮮的個人手機擁有量還是挺可觀的。」他說儘管這些小商品的利潤薄,但能夠窺見背後新領域的巨大需求。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