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磁州窰藝術館館長安際衡展示收藏精品
1993年6月,安際衡從中央美術學院畢業時,帶着樓家本教授的《大都鼎盛》油畫樣稿回家。他的任務是,用磁州窰技法將油畫樣稿燒製成120平米的壁畫,鑲嵌在北京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為了完成老師布置的課外作業,他請來當地有名的陶藝師傅幫忙。「打開窰爐一看,還是出了問題。不是爆坯,就是滾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磁州窰藝術館館長安際衡說,這次油畫與陶瓷的跨界姻緣,卻意外讓古老的磁州窰孕育出新生命,也成就了他半世陶藝生涯。\大公報記者 顧大鵬(文、圖)
1969年,安際衡出生於河北省峰峰礦區古彭城一個陶瓷之家。他自幼跟着父母捏陶人,對陶藝有一種天然的熱愛。他很早就知道,磁州窰有中國最早的陶瓷水墨畫,至於西方油畫與中國陶瓷聯姻,卻聞所未聞。
「陶瓷壁畫生成機理和油畫異曲同工。」中央美院教授樓家本告訴他:「以預製好的陶坯為畫板,用白色化妝土做釉底燒製定型。在燒成的白瓷上進行彩繪,然後經爐火二次燒製,通過高溫窰變,生成磁州窰紅綠彩圖案。」
安際衡回到家鄉的時候,磁州窰宋三彩和紅綠彩技法失傳多年後,剛剛開始在小型陶器上進行恢復性實驗。樓家本教授的初衷是,試製大面積陶瓷壁畫,以檢驗磁州窰宋三彩、紅綠彩的恢復效果。
陶瓷壁畫闖入地鐵線
出乎意料,這項磁州窰傳統技法的嘗試,引爆了北京的陶瓷壁畫市場,安際衡與中央美院合作十餘年,磁州窰壁畫作為一個陶瓷新品,不僅鑲嵌在北京地鐵4號線、6號線清華、北大出站口。而且,磁州窰陶瓷雕塑,也相繼出現在北京、南京和深圳的城市廣場和博物館。
安際衡用陶瓷壁畫賺來的第一桶金,買了一座窰爐,建立了磁州窰藝術館。彭城是陶瓷之鄉,讓安際衡感到驚訝的是,在這裏竟然找不到一位製作梅瓶和荷口瓶的師傅。幾經輾轉,他請來耀州窰流落北京的拉坯高手孟民德。
通過孟師傅復原了磁州窰的經典器形,安際衡在磁州窰水墨畫復原項目上也取得了新突破。2012年,他被授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磁州窰燒製技藝傳承人。
安神瓷枕贏得千餘訂單
磁州窰藝術館收藏有百餘方磁州窰水墨畫瓷枕珍品,瓷枕的底部刻有張家造、王家造、趙家造款印,瓷枕的頂面和立面,或戲劇橋段或名人字畫。
安際衡為陶枕上的一幅蘭花圖着迷,他在陶瓷藝術館一層闢有一間蘭花房,養蘭畫蘭,如痴如醉。他發現自己仿製的瓷枕水墨,色澤鮮艷亢奮。
他想摹仿古瓷枕水墨上那種淡淡的憂傷,始終沒有結果。直到有一天,他突然悟道:「陶瓷水墨色彩,不僅和陶土、釉料材質、窰爐氣焰有關,大氣環境乃至畫工的心境,也會影響到陶藝效果。」
安際衡不再簡單摹仿,立志創新走自己的路。有一款嵌入雲南白藥中藥包的瓷枕,被業界批評不倫不類。讓他感到欣慰的是,這款具有「安神助眠」功能的磁州窰新品,在2018(北京)中國國際睡眠產業博覽會上,卻贏得了千餘套訂單。
選精品回饋紫金寺
「千里彭城,日進斗金。」邯鄲峰峰礦區因煤炭和陶土資源而興,現在這兩大資源日漸枯竭,現實逼着自己尋找新的出路。安際衡說:「古磁州窰生產,包括陶土、化妝土和包裝材料,百分之百就地取材。」
對傳統的敬畏之心,一度使他不敢越雷池半步。現在他的陶瓷原料,一半是來自澳洲的含鋰陶土,還有來自西藏日喀則紫金寺的「觀音土」。
安際衡仿照紫金寺蠟盞,拉出一款茶盞,外施紫金釉,內施白釉,中間用傳統的磁州窰陶土自然過渡。他本着玩的心態,燒製出的這款茶盞,色澤與磁州窰北齊瓷片如出一爐。安際衡做過上百次實驗,終於找回這個低調奢華的色調。他欣喜若狂,為這款茶盞取名「紫金茶上器」。第一爐燒製了60個,他選出20個正品,回饋賜予他創作靈感的紫金寺。
安際衡將澳洲、彭城和日喀則陶土融為一爐,經過高溫燒製釉變,創作出紫金茶上器生活藝術瓷十幾個品種。其中,紫金淨水罐、紫金煮茶壺已批量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