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财经 > 正文

去槓桿效應 內地商地交易年跌12.5%

時間:2019-01-12 03:18:26來源:大公報

  【大公報訊】記者倪巍晨上海報道:宏觀「去槓桿」在對房地產行業融資環境構成緊縮作用的同時,亦對投資者融資能力構成影響。仲量聯行近日在上海發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內地商業地產交易額錄1977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下滑12.5%。仲量聯行中國及華東區投資部總監葉建成預計,穩定的需求、較好的回報率,加之決策層並不鼓勵境內資金赴海外配置商業地產,今年內地商業地產交易量仍將延續活躍,投資者或更偏向中長期的戰略投資。

  上海仍是當前內地商業地產投資領域最主要的投資目的地,去年上海商業地產交易額為1100億元,佔全國交易總額的56%。其中,有48%的交易來自寫字樓市場;有30%的交易來自綜合用途的資產項目;12%來自零售項目;2%來自工業需求項目,其餘交易來自酒店和其他類型物業項目。葉建成表示:「大多數潛在投資者,特別是境外投資者仍認為,上海是一個穩定長期的投資選擇地」。

  葉建成指出,中國宏觀經濟雖然承壓,並面臨來自貿易摩擦的壓力,但內地商業地產仍持續吸引包括保險資金、境外投資者、養老基金、主權財富基金等長線投資者的關注。而去年商業地產領域的大宗交易依然活躍,特別是去年四季度,內地商業地產成交額達857億元,同比增長3%。

  第一太平戴維斯中國區市場研究部主管簡可(James Macdonald)也向大公報表示,來自境內投資者競爭度的減少,令國際投資者獲得更多投資機會。由於國際買家資金儲備更為充足,去年有更多大規模綜合體和開發地塊完成交易,有73%均由此類買家完成。

  投資偏好方面,葉建成坦言,去年增值型物業投資正成為主流,特別是在資產升級改造方面。簡可亦介紹,物流資產在去年受到境內外投資者的雙重追捧,物流資產運營商正不斷透過使用新技術和設備,來提高效率與回報率。

  簡可預計,隨着投資者選擇風險更高的標的來獲得更高回報率,預計「老年公寓」、「長租公寓」、「不良資產」,以及「奧特萊斯」等小眾資產將獲更多關注。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