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财经 > 正文

財經分析\內地城商行監管風暴再起\大公報記者 李靈修

時間:2019-05-26 03:02:37來源:大公報

  眼下市場上最大焦點無疑是包商銀行,該行因出現嚴重信用風險被中國央行、銀保監會接管一年。這也是內地逾二十年來,再有商業銀行遭監管機構接管。消息傳出後,媒體較多着墨於包商銀行的「明天系」背景(截至2016年末,「明天系」持股佔比36.89%),筆者則認為,該事件或是監管層整治城商行市場亂象的序曲。

  上世紀90年代海南房地產泡沫四溢,多家信用社通過高息攬存方式開展業務,最終導致資不抵債。1997年,28家信用社併入海南發展銀行,隨後宣布難以履行高息回報,引發大批儲戶恐慌性擠兌,壞帳壓力最終壓垮海發行。1998年6月21日,央行依法組織成立清算組,對該行進行關閉清算。海發行自此成為建國以來首家倒閉的商業銀行,好在監管機構當時處理得當,信貸危機沒有出現擴散。

  近年城商行野蠻生長再次抬頭,多是藉大量發行同業存單,吸取資金後在債市加槓桿,藉此擴大資產規模。2017年開始,中央推進金融供給側改革,銀監會針對銀行同業資產推出多項監管細則,並「敲打」城商行要求其回歸本源、做好當地城市的金融服務。自那時起,銀行間同業業務大幅萎縮,很多城商行過起了緊日子。

  今次出事的包商銀行因做債券過橋融資「有求必應」,業內素有「非銀之友」美譽;去年還曾獲得「金龍獎」頒發的「年度最佳公司金融服務中小銀行」稱號。但該行已有兩年沒發過年報,一直有傳言稱其資本充足率大幅下降。

  事實上,有關城商行的監管風暴早有徵兆。今年兩會期間,央行金融穩定局局長王景武接受多家媒體採訪談金融風險問題,稱「依法依規,有序可控處置高風險金融機構風險」。再早些時候,2019年央行年度工作會議上提出「充分發揮存款保險作用,做實金融風險監測、評估和處置機制」。所謂「做實」,必要有典型案例的出現。

  就在上周,天津市委書記李鴻忠約談當地八家金融機構,其中一半為城商行。李鴻忠在會上放出狠話,「個別負責人目無組織、目無大局。」周五晚間,南京銀行又公告行長辭職消息,外界認為與「債市女王」戴娟案有關。這一系列事件不排除是行業監管收緊的連鎖反應。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