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财经 > 正文

基金人語/不要拿蘋果比橘子(上)\易方達/范 冰

時間:2019-04-21 03:17:28來源:大公報

  英文裏有句常用的俗語:「Compare apple with apple, orange with orange」,意思就是在作比較的時候,要確保比較的標準一致。這點在指數投資中尤為重要。

  指數基金的業績比較基準是指數,投資目標是將基金淨值和指數表現之間的跟蹤誤差最小化。指數就是將一籃子股票(成份股)通過一種固定而且相對透明的加權方式組合在一起。最主流的是採用流通市值的大小給成份股賦權,流通市值越大,權重佔比越高,這種一般稱為「traditional beta」(傳統貝塔策略);如果採用了其他指標或因子來給成份股賦權,則稱為「smart beta」(聰明貝塔策略),等權是一種最簡單的smart beta,其他大家比較熟悉的smart beta指標包括分紅率和波動率等。

  由此可知,市場上有些指數基金的名稱比較類似,但追蹤的指數其實並不完全相同。標普500基金和標普500等權基金的加權方式不同;同樣都是投資中概互聯網公司的指數產品,即使成份股完全一樣而且都是流通市值加權,但是個股的權重上限也可以不同;交易所交易基金(ETF)和上市開放式基金(LOF)就算追蹤了完全一樣的指數,但是比較基準一個是100%的指數收益,而另一個卻可能是95%的指數收益。上述是幾個常見的指數基金業績比較基準不同的例子,但本文的重點是要說明同一個指數不同版本間的差異。

  指數每天的收益是由每個成份股每天日初的權重,乘以當日該成份股的收益,然後加總得出來的。計算當日該成份股收益的時候,如果只考慮價格變動,稱為價格指數(price index);如果考慮價格加上分紅的總收益,稱為全收益指數(total return index)。在計算全收益指數的時候,大多指數公司都是假設分紅在除權日(ex-date)再投資回該股票。根據再投資的分紅金額是利息稅(withholding tax)前金額還是稅後金額,全收益指數又可以分為稅前全收益(gross total return)和稅後全收益(net total return)。

  假設股票A昨天的收盤價是10元,昨天盤後分紅1元,紅利稅是10%。今天是除權日,則今天的開盤價應該為10-1=9元。再假設今天股票A的收盤價還是10元,指數計算中將分紅在除權日再投資:

  對於價格指數,當日的價格收益是10/9-1=11.1%,但是因為股票A的開盤價變小,所以在指數中的日初權重也會變小,會抵銷一部分價格收益對指數收益的貢獻;

  對於稅前全收益指數,當日股票A的收益是(10+1)/9-1=22.2%,日初權重的變小也會影響對指數的收益貢獻;

  對於稅後全收益指數,當日股票A的收益是(10+1-0.1)/9-1=21.1%,日初權重的變小也同樣有影響。

  總結來說,稅前全收益指數可以看成指數在運作的過程中沒有摩擦成本,所有的分紅都經過再投資留在了指數體系內;稅後全收益指數的摩擦成本是稅收;而價格指數中分紅可以看作作為摩擦成本離開了指數體系。因此,三種指數的表現是稅前全收益指數>稅後全收益指數>價格指數。分紅在全收益指數中,可以發揮複利的威力,天長日久可以產生很大的收益區別。

  (未完.待續)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