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內地上半年電影票房總收入是247億人民幣,比起去年同期增加21.9%,雖然已出現票房增長率追不上電影院數目增長率的現象,行業的展望依然是欣欣向榮。所以,業內的特殊現象亦持續發生,追趕?看似無限增長的發展前景,奇是奇怪了點,卻不是沒有先例或理由的。
首先,市場上湧現了大量新組成的電影公司。這些成立少於一年的電影公司中,不排除有部分是純投機性;另一些是從其他行業轉型過來;當然也有一些是滿腔熱誠進入電影業。這些新的電影公司中,大部分管理層是不懂電影的,奇怪嗎?其實一點不奇怪。內地現時的大電影公司老闆,大部分都是轉型過來的,他們當中有些原來是做電視,也有做廣告和地產。所以他們若批評新進來的電影老闆不懂電影,其實是忘記了自己的出身,有排外的私心。電影業從來是這樣,愈多公司進來表示行業愈蓬勃。香港的情況也是這樣,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很多獨立製片公司,現時只剩下少數電影公司,行業狀況如何?可思過半。香港的電影公司老闆大部分亦不是電影出身,除了黃百鳴(電影編劇出身)和江志強(電影發行世家),其他都幾乎是轉型或兼營的。
內地的市場大,新電影公司的湧現,造成人才需求大增,電影學院的畢業生不愁工作,香港某大學製片系的畢業生入職率幾乎是百分百,是好的起步,卻亦有隱憂。這些畢業生原本是需要好好的輔導,慢慢的成長。但一些新公司沒有人才,這批新生代有時會擔起重要的角色,甚至主導電影計劃的發展,令他們承受很大壓力。與此同時,電影職場內的人才流轉大大加快了,有些濫竽充數的人也容易覓得高職,而新入行的管理層以為可以大展拳腳,卻只是「原地踏步」,付出的「學費」代價不低。這種現象,令人心生一疑問,就是為何專業的電影管理人不會進入新的電影公司呢?理由也不太複雜。專業的電影管理人才大有市場,他們多有固定的工作或服務的公司,若要到新的電影公司上班,跟新的老闆溝通比說服一投資者支持自己成立公司更不容易,所以這些為數不多的精英,多不會捨易取難。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