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娛樂 > 正文

《琅琊榜》香港收視不上榜

時間:2016-07-03 03:15:26來源:大公網

?胡歌主演、熱爆內地的《琅琊榜》卻在香港遭遇「滑鐵盧」

無?電視供圖

  去年在內地收視紅火、奪獎無數的古裝劇《琅琊榜》,播完之後熱度未減,先後被引進日本、韓國、台灣等地,均受到當地觀眾熱捧。本港無?電視翡翠台今年五月中起播足一個半月,然而相較在內地及其他地區的火爆程度,香港可謂《琅琊榜》的「滑鐵盧」,收視低迷,令人大跌眼鏡,收視率不僅輸給去年的外購劇《武則天》,也比不上無?電視台的自製劇。究竟《琅琊榜》為何會「輸在無?」呢?\劉韌之

  《琅》劇去年在內地熱播時,網絡總播放量累計超過一百億,無?電視本希望以該劇刺激收視率,故不惜斥重資購得播映權,甚至貴過另一外購劇《武則天》,結果卻事與願違:五月十六日於翡翠台黃金時段首播一周後即遭觀眾直指「好無聊」,播映首兩星期,收視徘徊在17點至20點;播映中段更曾以13.3點創新低;六月二十至二十六日播映結局篇,周一至周五平均收視20點;上周日播映兩小時大結局,平均收視20.3點,最高也只得21點,比《武則天》的37點要低得多,成為翡翠台直到目前為止今年收視率最低的電視劇集。

  有文章指《琅》劇之所以收視低迷,是因為這是一部內地製作古裝劇,是導致港人不喜追看的主要原因。筆者則不這麼認為,去年無?收視最高之劇集《武則天》不正是一部內地製作的古裝劇嗎?至於香港觀眾為何不愛看《琅琊榜》,就要從它的播放時段說起,晚上九點半圍坐電視機前的觀眾多以家庭主婦和老年觀眾居多,這批慣性觀眾不常上網,又習慣了無?電視劇集的製作模式—故事簡單、忠奸分明、家長裏短、簡易易明的現代口語對白,於是對故事背景不甚了解、人物關係過於複雜的《琅》劇有所排斥,實屬意料之中。

  吸引不了慣性觀眾

  對於這個時段的慣性觀眾而言,《琅》劇中的朝堂權謀、兄弟之義,遠沒有爭家產的豪門爭鬥來得吸引。綜觀以往翡翠台黃金時段的高收視劇集,筆者可得出有四種類型劇是觀眾的最愛:一、爭家產的豪門恩怨劇,二、女人爭寵的宮闈劇,三、輕鬆溫馨的家庭喜劇故事,四、都市職場劇。諸如《溏心風暴》、《金枝慾孽》、《公主嫁到》以及今年取得高收視率的《公公出宮》、《潮流教主》均在四者之列。而這四種容易取得收視率的電視劇都有一大前提,就是不可太過複雜,否則觀眾就會以「都唔知講乜」為由而棄劇。

  確實,《琅》劇對於喜歡看簡單易明劇集內容的觀眾確實是一大挑戰,劇中人物關係千絲萬縷,派系眾多,權謀之術需耐心觀看才能了然,且不能漏看,若漏看一集,就會不明白前因後果。本報六月十六日「亞洲電影」「光.影.道」作者田力在《〈琅琊榜〉在港「碰壁」》一文中也指出,「故事簡單、黑白分明、婆婆媽媽最穩陣,古裝劇的對白不要文縐縐」是「一般電視觀眾」慣常喜歡的劇集模式,而無?電視很多自製劇皆符合「一般電視觀眾」這一觀劇口味。再加上無?電視在原有劇集基礎上進行了剪輯,將全劇五十四集刪減成了四十七集,看似濃縮了,但亦增加了觀眾對劇情的理解難度。

  另一方面,無?製作的電視劇往往矛盾衝突較為密集,可謂高潮迭起,而《琅》劇卻需要觀眾慢慢品味:劇情以文戲為主,多數場面都是兩三個人的對話,大陣仗場面較少,場景也以室內為主,這也不是香港流行電視劇的一貫模式,記得二○一三年無?劇集《金枝慾孽貳》,也是因為文戲較多,重在講宮闈流言的威力,收視也非常慘淡。

  演員不為港人熟悉

  從劇集本身來說,《琅》劇並非如無?另外兩套外購內地劇《蘭陵王》和《武則天》一般,或講男女主角生離死別的愛情故事,或講後宮女人的爭寵算計,它是一部地地道道的男人戲,權謀智鬥是它的主旋律。雖有後宮諸人,卻甚少講后妃爭寵;雖有愛情戲碼,但兒女情長只是點綴,亦沒有明確的女主角,這讓看慣了愛情戲的「一般電視觀眾」感到枯燥乏味,致使缺乏追劇動力。

  《琅琊榜》寫透了中國幾千年的忠義之道──梅長蘇之父忠君愛國,卻被奸臣設計陷害,殘暴多疑的梁帝把梅父及其麾下七萬將士枉殺。死裏逃生的梅長蘇多年後返回朝堂,不為報仇,只求翻案,而另一個目的是為了輔佐靖王蕭景琰,最根本的動力是他覺得靖王將來會是「明君」,道盡了中國文人士子的愛恨善惡。但這一劇情設定明顯不是「一般電視觀眾」的「那杯茶」,在他們看來,梁帝之於梅長蘇,是「殺父之仇不共戴天」,梅長蘇理應報仇,況且梅長蘇即使弒君,也是為天下蒼生除去一個暴君,劇中梅長蘇本來有一個直接殺死梁帝的機會,他卻毅然放棄了,這令觀眾看得不過癮。另外,筆者認為該劇也有其他值得商榷的情節,比如劇中的梁帝是一個本性多疑、專制武斷之人,卻在明明懷疑梅長蘇身份的情況下,未將其鴆殺,而是准他和靖王一起離開,就有些說不通,且劇中也未對梁帝在此時的心態變化作出說明。

  《琅》劇另一個在香港收視不利的因素是其中的演員並不是港人熟悉的人,主角胡歌、王凱、劉濤、吳磊、靳東等人在香港的影響力均遠遜內地,反觀《武則天》裏有周海媚、李治廷等香港觀眾熟悉的本地演員,女主角范冰冰也為港人所熟知。這一情況在內地剛好相反,內地觀眾追看《琅》其中很大一個原因是因為有胡歌、王凱和靳東—胡歌屬當紅一線小生自不必言,王凱和靳東早在內地《琅》劇開播之前,已藉內地諜戰劇《偽裝者》造足了勢頭,此番出演梅長蘇身邊的摯友蕭景琰和琅琊閣少閣主藺晨,當然引人期待。

  互聯網令觀眾流失

  除了上述的主觀原因,《琅》劇收視低迷的客觀原因應歸因於網絡煲劇的普及,導致電視台慣性觀眾的流失。在沒有網絡的時代,觀眾會緊緊追看「公仔箱」,內心記掛?劇集播出的時間,逢劇集大結局亦會放下一切事務,奔回家守候;而隨?網絡的發展,觀眾已不必看電視追劇,只需用電腦觀看即可,用手機煲劇者也大有人在,連一些退休人士亦不例外,也開始選擇在網上通宵煲劇。至於《琅琊榜》的「粉絲」也都早在去年通過網絡看了原版劇集,又怎會再為電視台的刪減版貢獻收視率?再說我等上班族,很多人在《琅》劇播出的時間還未返到屋企,即便當中的部分人士會選擇在無?電視官網補看,不過這部分人也不會統計在收視率之內。

  《琅》劇雖在港收視慘敗,但其製作認真就在本港贏得了口碑,更引起了全城熱話,多數不喜歡看內地劇的觀眾都說該劇值得一看,繼而向其他人推薦,就連一些從來不看劇的男性觀眾也因為欣賞《琅》劇的權謀鬥智,燃起了看劇的熱情。可惜,這班人明顯不是「一般電視觀眾」,估計他們都是在網上煲劇,而不是在「公仔箱」前追看。

  對於任何一部電視劇來說,收視率都是不能預知的,如何應對網絡時代,創新播出模式及製作觀眾喜聞樂見的劇集類型,才是電視台的長治久安之道。畢竟時代在變化,網絡已成為世界主流,如今的觀眾也早已不是當年沒有網絡可用的那班觀眾了。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