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蘇州子岡珠寶工坊與皇帝大婚「合卺禮」的淵源

時間:2019-11-09 12:27:59來源:大公網

  傳統蘇州婚俗禮儀有: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蘇州人鳴送「日子」)、送大盤、謝媒、熱床、展行嫁、親迎(迎娶)、拜堂、進洞房、照舊撒帳、坐富貴、挑方巾、合卺,處處都默示出蘇州婚俗尚文重教、細膩多彩的特徵,蘇州傳統婚俗崇尚禮儀、精細美好,雖歷千百年而情致不衰。「合卺」雖是婚禮儀式的最後一項,但它是我國古代從老百姓到帝王婚禮上的關頭儀節。

  合卺禮始於周代,是古代婚禮中的一個重要儀式,演變至現在的「交杯酒」。卺是一種匏瓜,俗稱苦葫蘆,其味苦不可食。合卺是將一只卺破為兩半,各盛酒于其間,新娘新郎各飲一卺。匏瓜剖分為二,象徵夫妻原為二體,而又以繩連柄,則象徵由婚禮把倆人連成一體,故先分而為二,后合二為一。到了南北朝時,行「合卺禮」又增加了在兩個瓢把上連上絲線,喝酒后,將兩個瓢扣在一起,用絲線纏繞稱「連卺以鎖」,寓意是使兩人相愛拴在一起,永不分開。由此習俗還產生了「千里姻緣一線牽」的俗語。在明代時,蘇州曾有一件玉雕貢品,就以連卺以鎖為「設計理念」制作而成。

  《中國經濟史辭典》明代財經人物與經濟史料篇載:「陸子岡,亦稱『子剛』,太倉州人,長期在蘇州定居,開辦琢玉工坊,嘉靖萬歷年間,以碾玉妙手而聞名朝野」。在當年,陸子岡及其工坊涉及工藝豐富,蘇州《木瀆鎮志》與故宮博物院資料載:「陸子岡,時稱碾玉妙手,其雕刻除玉外,如竹、木、石,以至鑲嵌(鑲玉嵌寶)、嵌金銀絲、嵌寶石等無不涉及,都有成就。說明當年的子岡作坊已是一家工藝種類豐富的珠寶工坊。

  在子岡珠寶工坊創始人陸子岡的傳世作品中,有一件名副其實的皇家婚禮「重器」,它就是由陸子岡所創的「新樣」玉嵌金「合卺杯」,現藏於故宮博物院。此杯通高7.5厘米,橫寬13厘米。整體造型由兩個圓筒形杯並連而成,杯底有六個獸面作足,杯的一面鏤雕鳳形杯柄,另一面凸雕作盤繞爬行狀雙螭。杯體上下各飾一圈繩紋作捆紮狀,結紮口上有一方形圖章,刻隸書「萬壽」二字。杯身兩側分別有剔地陽文隸書,一側為「濕濕楚璞,既雕既琢。玉液瓊漿,鈞其廣樂。」末署「祝允明」三字。詩上部有「合卺杯」三字。另一側為「九陌祥煙合,千里瑞日月。願君萬年壽,長醉鳳凰城。」詩上部有「子岡制」三字,詩文表達了對君王大婚的美好祝願。

  在器物上署作者姓名,在中國玉器上已為罕見,像陸子岡這樣名聞朝野的玉雕大師更為難得,再加杯上還刻有與唐伯虎、文徵明、徐禎卿並稱為「吳中四子」的著名詩人和書畫家祝枝山的詩句,堪為罕見之寶,更何況它還是皇帝大婚的紀念物,實屬千金不易的絕品。

  2018年,故宮博物院出版《皇帝大婚》圖冊,在帝后婚禮的最後一個環節「合卺禮」中,就以明子岡制玉合卺杯為示例。

  《皇帝大婚》中介紹,身穿朝服的皇后與皇帝行合卺禮。合卺禮是真正代表帝后二人成為夫婦的禮儀,類似于今日的交杯酒,類似新娘進門后,與新郎在寢室中吃飯之時,同享俎(音組,古代祭祀時放祭品的器物)中的魚肉,吃飯畢,席上特設置由以瓠(音護,一種草本植物的果實)剖制的兩瓢,夫婦二人各執一瓢,來飲為了凈口安食的酒,這都是為了表示夫婦一體、尊卑等同的親密。

  清代的合卺禮始於康熙朝,在順治帝大婚禮儀中並未見此環節。這也表明了清代宮廷接受漢族傳統文化,其婚俗也同受其影響了。到了現代婚禮,雖不如古代皇家的婚禮程序這般複雜,但是婚禮中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卻以傳統文化的形式流傳了下來。

  清代皇帝大婚在行合卺禮之前,還有一項帝后同吃子孫餑餑之俗。子孫餑餑,即餃子。它不由皇家預備,而是由皇后母家預備。子孫餑餑必煮得半生不熟,以諧音「生子」,它寄予了皇家祈求子嗣繁興的願望。吃子孫餑餑不同于合卺席地而坐,而是在龍鳳喜床上,皇帝居左,皇后居右。在滿族民間,新郎新娘食子孫餑餑時,還有一男童隔窗問道:「生不生?」照例由新郎或娶親太太回答:「生!」表示婚后要生兒育女,宗支繁衍,瓜瓞綿綿。在民間,食子孫餑餑往往還安排在合卺之后,而在清代宮廷,卻在皇帝皇后還未行合卺禮,未成夫婦之前即先吃子孫餑餑,可見皇家對帝后婚姻之「下以繼後世」的殷切希望。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