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汪酉三洪若豪致力培育藝術新苗

時間:2018-06-24 03:15:33來源:大公網

  圖:洪若豪(左)與汪酉三「夫拉婦彈」的合照

  汪酉三(Thomas)是香港音樂圈內名氣響噹噹的小提琴名師,桃李滿門,現今樂壇上不少著名小提琴家均出自其門下。汪酉三1978年9月協助蕭炯柱創辦音樂事務統籌處(現名音樂事務處)並出任高級訓練主任(後升任副總監),參與策劃音統處的音樂教育推廣及器樂訓練計劃,組織指揮音統處轄下的香港青年交響樂團,一直到1991年4月退休舉家離港移居溫哥華,才結束他在香港近三十年的音樂教育工作。/周凡夫

  其實,汪酉三的賢內助洪若豪亦對本港藝術教育很有貢獻。熟悉的朋友都叫洪若豪為Mabel,她是香港演藝學院圖書館的創館館長,亦是在香港開創多元化藝術圖書館的先驅。她人如其名,為人做事的作風稱得上是女中豪傑。她一生為追求理想,想做就做,不斷學習、不斷自我提升和轉型,直至2017年12月16日在溫哥華病逝。

  海外深造 提升專業能力

  洪若豪在上海出生,父親是律師,有三名兄長,早年畢業於上海聖瑪利亞女校,自幼學習鋼琴。上世紀五十年代入讀上海復旦大學中文系,畢業後進入上海音樂學院主修鋼琴時,邂逅主修小提琴的同學汪酉三,志趣相投,其後兩人分別移居香港,發展超過半個世紀的美滿婚姻。

  洪若豪在上海修讀中文系和在音樂學院主修鋼琴,到了香港卻很清楚看到英文的重要,為此進了浸會學院英文系,修讀一年後,因香港中文大學剛成立,隨即轉而投考中大新亞書院轉唸新聞系,成為首屆畢業生,其後任職剛成立的香港無綫電視新聞部,直至女兒出生。 

  洪若豪和夫婿汪酉三都深知繼續進修提升專業水平極為重要,為此,兩人於上世紀七十年代前後,曾輪流暫時放下家庭,先後到歐美去深造。不同的是,汪酉三始終堅持在小提琴專業上的鑽研,先後去了英國倫敦和瑞士洛桑深造小提琴演奏和教學法。但洪若豪卻多才多藝,她當年在香港,一方面從事鋼琴教學,還教樂理,到七十年代仍不時登台演奏,有好些人仍會記得,她曾和蔡崇力在香港大會堂音樂廳開過音樂會。另一方面,中文系和英文系的背景,亦讓她練就很好的文筆,被邀於報章、雜誌上撰寫雜文及樂評。她對書籍有深厚感情,下決心去美國印第安納州立大學攻讀圖書館管理學及音樂學,1970年取得圖書館管理學系碩士學位。

  洪若豪自美國畢業返港後,出任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助理館長。八十年代香港演藝學院成立,更成為香港演藝學院首任圖書館館長,結合她在音樂上的專業能力,將音樂、舞蹈、戲劇、舞台製作元素等演藝資料,亦採用「書」的概念處理,當作圖書來管理,開創香港多元藝術圖書館的模式,但她對此先驅性的成就,卻很少提及。

  今年1月6日在溫哥華高希雲殯儀館(Glenhaven Memorial Chapel)大禮堂舉行洪若豪的追思禮拜上,和她同於中大第一屆新聞系畢業的同窗好友莫圓莊於追思悼詞中表示對洪若豪的「花心」極為欽佩,她在上海唸中文系,又唸音樂,成為鋼琴演奏家,來香港後卻是先修英文系,再唸新聞系,然後又攻讀圖書館學。莫圓莊說:「別人視為工作,甚至事業的學識和職業,Mabel只當是業餘而已,雖花心,然亦內行,她要轉行,按掣就可以了。」其實,洪若豪這種不斷進修、轉型的好學精神背後就是一種追求理想奮力不息的心志。 

  辦樂團 令加人對華人改觀

  不過,無論如何「花心」,洪若豪至愛的仍是音樂。她曾在香港《音樂生活》月刊、《星島日報》及《信報》,和移民後在溫哥華《星島日報》及《明報》,以洪若豪和筆名若曼介紹西洋古典音樂及音樂會演後評論。

  她移民溫哥華後,除了繼續撰寫雜文和從事音樂評論工作,更直接投身文化藝術工作。在溫哥華她曾先後出任溫哥華藝術節、中華文化中心和卑斯室樂團理事,直接參與協助夫婿於1991創辦卑詩弦樂團,再於1997年創辦卑斯室樂團(British  Columbia  Chamber  Orchestra)。卑斯室樂團由汪酉三擔任音樂總監及指揮,成員除來自內地、港、台的音樂家外,亦有當地的外國樂師,以他在香港音統處長時間累積下來的樂團訓練及管理經驗,僅數年間便將卑斯室樂團的名聲建立起來,以舉辦中西古典音樂活動作為促進跨族裔文化交流的橋樑,將眾多享負盛名的中國民樂演奏家,和加拿大甚至外國的傑出青年演奏家帶到溫哥華。同時,又邀請作曲家創作新作品,並編寫不少將中國民族樂器結合西方樂隊的作品。為此,僅幾年間,樂團不僅由不足二十人發展到近五十人,同時更進入溫哥華的主流音樂社會,獲得卑斯省政府及溫哥華市政府的認同及支持,大大改變了加國人對華人移民的觀感,這是過往從來未有過的事。

  當年卑斯室樂團至為哄動一時的是2004年10月24日在陳氏音樂中心舉行為溫哥華基督教真道堂籌款的音樂會,樂團「借將」增強陣容,除了演奏德伏扎克的第九《新世界》交響曲、羅西尼的歌劇《西維利亞理髮師》序曲之外,還自美國邀來在洛杉磯愛樂樂團演奏的著名華裔女小提琴家唐韻和樂團合作演奏曼德爾遜的小提琴協奏曲,樂團又聯同過百位來自溫哥華各基督教會詩班員組成的聯合詩班合唱團,演出內地基督徒小敏創作的《迦南詩歌》選曲,由居住於多倫多的華裔作曲家黃安倫編配的管弦樂版本,歌詞與音樂均感人肺腑,充滿靈氣。這次演出讓汪酉三的知名度在北美地區大大提升,這也與汪太在媒體上的大力推動亦有關係。

  踏入千禧年那年,香港龍音唱片公司特別安排在溫哥華為樂團進行錄音,翌年出版了一張專輯CD(RA-011005C),除收錄了莫扎特、葛利格、霍爾斯特,和巴托克的作品,還有中國音樂《漁舟唱晚》、《新春樂》,和北京著名二胡演奏家馬向華合作錄製的《二泉映月》,及改編自巴格尼尼的《無窮動》。2006年9月《溫哥華太陽報》的樂評更對樂團作出高度評價,汪酉三和樂團的地位得以再提升。

  另一方面,汪酉三在溫哥華繼續他的小提琴教學工作,他的學生不時在比賽中贏得冠軍,更屢獲加拿大皇家音樂學院考試全省最高分獎狀。 

  洪若豪在溫哥華哥倫比亞大學(UBC)擔任亞洲研究所研究員,還作出了一項很重要的「轉型」決定,去修讀有關房地產銷售的專業課程,考取了房地產銷售的專業牌照,加入了全國性的房地產銷售團(Sutton  Group)。她既可以賺取中介佣金,更重要的是能廣泛接觸得到社會各方面的人士,建立更廣泛的社會網絡,結交的新朋友中,有些更成為相知二十多年的好友,不少還成為支持卑斯室樂團發展的社會力量。她亦在溫哥華音樂界建立了地位,筆者每次到訪溫哥華,都在她的引介下,安排觀賞歌劇、交響樂的演出;她往往只是撥一通電話,寫一封電郵,便可以安排得順順利利,見出她在溫哥華樂壇上的影響力。

  摯交傅聰 聚首無所不談

  筆者早於七十年代末在《音樂生活》月刊擔任音樂版編輯時,便從洪若豪的文稿中認識她。她與汪酉三在上海成長時和鋼琴家傅聰自小相識,1972年傅聰特別應邀來香港,和汪酉三指揮訓練的弦樂團舉行音樂會而哄動一時;後來汪酉三在溫哥華創辦卑斯室樂團後,傅聰亦曾前往助陣演出,2004年更在溫哥華的中華文化中心策劃下,於10月17日在陳氏音樂中心舉行了七十大壽音樂會,演奏海頓、舒伯特、宋撫元、蕭邦的作品,汪酉三和洪若豪加以大力推廣,成為當年溫哥華的樂壇盛事。

  汪氏夫婦在港期間,傅聰每次經過香港,或在香港登台,都必然和他們約聚,有時還會住在汪家。當年汪氏夫婦和傅聰飯敘,筆者亦每每作為陪客,席間傅聰與Mabel無所不談,汪酉三則較少插話,多做聽眾。 

  1991年舉家移民溫哥華後,Mabel仍筆耕不輟,加上筆者兒媳亦在溫哥華工作,時為兩位長輩提供電腦方面的意見,為此,筆者每次到訪溫哥華亦必然會前往拜候,和Mabel談音論樂,甚至世情政局,有時意見相左,無損相聚之歡,慢慢更成為汪酉三口中所言的「唯你敢和Mabel吵嘴」的朋友。

 晚年Mabel和汪酉三仍不時回到上海和香港來探望親人,Mabel更有意回流返香港,好與在港工作的女兒及孫女照應,但汪先生卻以「老樹盤根不堪移」為由,不願再搬遷,為此時有爭拗,筆者還曾成為兩人爭拗的「磨心」。Mabel在90年代曾患癌,後來康復,沒料到十多年後復發。去年一月初筆者自加國返港路經溫哥華時,在他們家附近,恍如已是飯堂一樣的上海菜館「滬江」飯敘,Mabel還曾就回流之事舊事重提,當日她精神很不錯,談話中氣十足,相對地汪先生神情卻呆滯,反應有點遲緩。

  病榻中 聽舒伯特感安慰

  2017年是音樂事務處成立四十周年,曾隨汪酉三習琴的高足,民政事務局前局長何志平,與音統處當年成立之總舵手蕭炯柱,都擬安排汪氏夫婦回港參與慶典活動,然醫生並不同意兩人長途飛行,因而作罷,多少有點遺憾。到六月時,Mabel癌細胞已繼續擴散,她已無法照顧汪酉三,也就只能將汪酉三安排住進老人院去。  去年十二月初,Mabel的健康情況繼續惡化,隨後住進善終醫院,過了幾天,她一位老朋友去探訪她,當時她情緒很差,有點激動,她的朋友突然記得鋼琴大師魯賓斯坦(Arthur Rubinstein)曾說過舒伯特的弦樂四重奏D.959的慢板樂章最接近上帝,而手機中收錄了該段音樂,便將音樂播放給Mabel聽,但見她的情緒即時安穩下來。很顯然地,舒伯特這段音樂讓她感受到她人生中的理想,都在音樂之中。翌日12月16日上午9時15分,她在溫哥華列治文市的Salvation Army Rotary Hospice House床上安然逝世,享年八十歲。看來,她最後仍是在音樂中找到了她要的東西了。 

  汪氏夫婦育有一女汪卿孫,在加州大學唸人類學,現於香港公開大學任教。Mabel去世後,去年12月24日殮葬於科士蘭墓園。筆者原安排今年一月初飛加拿大時途經溫哥華可探望兩老,奈何止欠半個月,最後一面亦緣慳了,結果只在老人院中得見汪酉三及其女兒卿孫。當日汪酉三仍能認出筆者,同時也知道與他同行近一個甲子的老伴走了。

  洪若豪晚年堅持想回流返港,必然仍有着她對理想的追求,但她會繼續如何「轉型」呢?如今,這個答案已不重要了。 

  1997年她將移居溫哥華六年期間在報章上所寫的音樂隨筆小品其中五十四篇,結集為《音樂小品文》一書出版,內容除了西方音樂的歌劇、交響樂團及各類樂器的音樂會,還有京劇、舞蹈、美術,可說涉獵廣泛。但她在港期間所寫文稿,卻未見結集,有點可惜。

  圖片:周凡夫提供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