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如夢如幻月/楊 騏

時間:2018-04-25 03:16:11來源:大公網

  之前提及,李碧華筆下的女性角色雖不具有「女性主義文本」的力度,但常常也是「介入中心結構的邊緣喻體」,例如她最暢銷的小說《胭脂扣》的主角如花。

  在角色設定上如花被賦予了雙重邊緣身份—既是妓女,又是女鬼。這樣的設定將這個角色推向了更邊緣的位置,無形中深化了角色所具備的矛盾性與衝突性,同時也加強了小說的趣味感。

  中國傳統文化裏對妓女的不認同大概是因為性別意識所造成的。儒家倫理中,中國人的自我是一個身心的社會化過程(a psychosomatic process of socialization)。《大學》論自我就有以下說法:「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一種「社群主義」(communitarianism),其中「自我」只是一種角色關係中的自我(relational role-self),是「自我與他者」之間關係的總稱。因而是一種「認同」的關係,而非自我為主體的「認別」。

  在這樣的文化架構下,性別身份的認同很大程度上就等於是「性別身份的實現」(fulfillment of gender roles),也就是說,生理上的女性就必須具有文化上的女性角色色彩,若有越界,那麼她就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好」女人。

  所謂的「好」,就是建立在是否符合儒家社會性別倫理上的,其中的一個重要基礎就是「男女有別」,即符合「男主外、女主內」、「男性活躍於公領域、女性安分在私領域」這樣的模式。中國社會經常被認為是建立在內、外空間嚴格分離的基礎上的,女性被定位於「內」,而男性被定位於「外」。很大程度上來說,中國家庭是建立在男女分工的基礎上來運行的,因此,很容易產生家內女性是「好的」,應該是受到讚揚的,同時公眾女性是「壞的」,應該被排斥這樣的思維定規。

  另外,娼妓行當,無外乎是皮肉生意,色相買賣罷了,像《胭脂扣》中所寫:「如花平素賣的是笑,自懂事後,她的事便是令男人快樂,令男人喜歡她」。這點上,就像西方傳統中認為夏娃(Eve)是「壞」女人,而處女之身的瑪利亞(Maria)是「好」女人一樣,傳統倫理道德常為失去貞操的女性貼上「壞」的標籤。所以,妓女身份為傳統文化所不齒,蓋因妓女不屬於傳統意義上的「好」女人的範疇。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