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歧視與融合\侘寂

時間:2018-02-22 03:15:57來源:大公網

  春節出遊,在雲南大理看到一些既有明顯伊斯蘭特徵,又融入了當地少數民族風格的房屋裝飾。在雲南這樣一個多民族、多宗教地區,類似「融合風」的建築,不勝枚舉。不過,這卻讓我想起了去年九月,某報的一則關於「種族(宗教)歧視」的新聞。

  報道的主角,是幾個在基督教辦學的學校就讀的穆斯林女生,學校要求上堂時取下頭巾,女生們沒有遵守,因此連日在上課時間被叫到訓導處。有家長認為這是「種族歧視」,向教育局投訴。報道出街後沒多久,學校回應表示和家長達成協議,有關學生今後可在課室上課。至於相關行為是否涉及「歧視」,最終未有定論。

  當時我把報道分享到了社交平台,提了一個問題,「基督教學校不允許穆斯林學生戴頭巾,算不算種族歧視?」吸引不少人留言。有人認為這是歧視,但更多的人認為不是,所持的理據多為「宗教和種族不能畫等號」。不過,香港平機會指出,《種族歧視條例》雖不涵蓋宗教歧視,但對於某些與特定宗教有緊密關聯的種族,宗教認同有時是種族認同的一部分,禁止遵循某些宗教習俗,有可能構成間接種族歧視。

  同樣是在香港,還有一間道教辦學的學校,學校不僅提供伊斯蘭風格的校服,還提供禮堂做禱告。學校有來自十四個民族的學生,包括巴基斯坦裔穆斯林、印度裔錫克教教徒等,各民族、各宗教的師生相處融洽,沒有歧視。

  不同學校會有不同做法,大概和辦學團體、宗旨、理念不無關係。一群人對另一群的認知,大都是某種「共識」。比如,發生幾宗致命的恐襲後,歐洲不少城市在沙灘禁止穆斯林婦女穿包裹全身的「布基尼」。伊斯蘭極端分子帶給他們整個族群的,恐怕是誤解,和因為誤解產生的「歧視」。

  民族、宗教的融合並不容易,但道教辦學的學校能做到,雲南的一些城市也能做到,恐怕也印證了那句話: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