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賣瓜.煲冬瓜\蓬山

時間:2018-02-22 03:15:56來源:大公網

  春節假期,各地電視台風格各異的「春晚」令人眼花繚亂。這幾年重新復甦的小品相聲中,經常可見到四川、東北、河南、陝西等地的方言輪番上陣,為節目增添笑料。但是,卻難覓廣東話的影蹤。

  記得小時候的春晚,總會有小品演員模仿廣東話,或是扮洋氣,或是充大款,以突出喜劇效果。那時,港式文化大舉進入內地。香港的電影、磁帶粵語歌風靡大街小巷自不必說,港星的髮型、眼鏡、牛仔褲和口音,都成為年輕人追捧模仿的對象。會幾句廣東話,對於內地人特別是北方人來說,就是時尚新潮的象徵,說明這個人見識廣,有本事。

  而今,春晚舞台上仍不乏香港歌星的身影,廣東話元素卻從小品相聲中淡去。其實這並非壞事。相反,正因香港與內地的雙向交流不斷增多,大家對廣東話反而見慣不怪了。

  常聽到香港朋友說:「我的普通話很普通。」這是自謙。有玩笑話把港人講普通話叫作「煲冬瓜」,我覺得現在是煲得愈來愈靚了。去年幾個香港小朋友參加內地朗誦大賽,其字正腔圓的發音甚至引發內地網民刷屏。有一次在銅鑼灣,一位售貨員指着筆者一行人說:「你們是一塊兒的嗎?」由於他「兒」字發音過重,筆者一開始沒明白他的意思,及至其重複一遍,方知這位先生在學習北京話的兒化音,為的是更好地與內地顧客溝通。對他的好學,大家一致給了個大大的讚。

  一位北京的前輩曾說起一段親身經歷的趣事。二十多年前,他第一次去香港,當時這樣的機會並不很多,偶爾一群人閒聊聽到一個詞「賣瓜」,沒有聽懂,又不好意思細問,此事也便擱下了。後來去香港愈來愈方便,接觸的廣東話多起來,終於無師自通地明白昔日的「賣瓜」原來是「唔係啩」。在座人等無不哈哈大笑。

  從「賣瓜」到「煲冬瓜」,潤物無聲當中,不正是相通相融「種瓜得瓜」的縮影嗎?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