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與青少年子女相處父母Dos & Don'ts

時間:2017-12-04 03:15:23來源:大公網

  圖:父母不要隨便批評子女,因每個人也不喜歡被批評\網絡圖片

  青少年是由孩童過渡至成人的階段,他們容易躁動,愛與人對着幹,此時,家長應以無比包容幫助子女成長,因這是每個人的必經階段。\謝芳

  「女兒以前乖乖聽話,現在卻十問九不應,再講便說你好煩!而且又喜歡夜歸,上次說了她幾句就吵了起來,嚷着不回家睡……」

  「兒子放學回家就進房間,打機上網,不願做功課或溫習!叫他出來吃飯也拿着手機忙着看WhatsApp。」

  「自從女兒升上F.3選了理科後,便常常鬧胃痛和頭痛,功課壓力大。我知她本來喜歡文科,但我卻極力勸她選了理科……」

  「我很愛這孩子,甚於自己的性命,但我嘗試勸解和教導,他就是不聽,我真無能為力。」

  兩代都有壓力

  資深家庭醫生陳潔芝談到青少年父母的壓力時指出:「這階段的父母恍如從司機的身份變成了後座乘客,即使看見坐在駕駛位的子女經歷各種險境,也不能出手控制,只可以在旁不斷地提醒、引導,甚至驚呼……承受之壓力極大。」

  事實上,這是青少年面對着由孩童轉變為成年人的成長階段:

  身體上的轉變:女孩子的月經周期,男孩子的聲音,體形的不同,他們要學習適應和接納自己的外表。

  情緒上的轉變:這時期較情緒化,喜、怒、哀、驚,都很容易產生,也轉變得很快。

  心態上的轉變:很想獨立自主,尋找自我,選擇自己的路。從倚靠父母/家庭要變成面向世界。他們需要有自由去探索,去認識這個社會。很多青少年抱怨父母管束嚴謹,限制他們參加各種社交活動。他們極之需要同輩的認同和支持,從中獲取肯定和歸屬感。由於很多時父母的意見較為傳統,溝通模式大多仍是「家長式」,所以父母的叮嚀被視為「老土」,批評更聽不入耳。其實,子女仍是個未完全成熟的「小大人」,在他們的內心深處,仍有着孩子對父母的「依附」(attachment)。他們仍需要父母的肯定、鼓勵、支持,並信任他們。

  這成長的階段會帶來各種壓力:

  同輩的壓力:同輩就是代表青少年要面對和適應的世界,很多要生存在這世界的規條跟在家的很不一樣。在家他可能是「寵兒」,但在外他要學習如何適應別人,與別人相處,有時外面世界的價值觀與家裏的不同,青少年要面對矛盾,學習取捨。

  父母的壓力:青少年要面對和適應各種轉變,表現往往容易跟父母的期望/要求有落差,而引致兩代關係上的衝突、摩擦,成為壓力。

  功課的壓力:在這階段,功課成績仍是被一般社會認為是重要衡量個人成敗或價值的重要準則。所以,青少年普遍都期望爭取好成績來獲取更多肯定或提升自我價值感。

  建立自我形象的壓力:面對各種內在和外在的轉變,青少年需要尋找自我,要認識自己、接納自己,建立自信。

▲資深家庭醫生陳潔芝

 作者供圖

  忌長氣別比較

  父母切忌——

  長氣訓誨:青少年子女確實需要父母的提醒和指導,但要先明白事情的底細,最好先問他想不想聽父母的意見,要點到即止。「長氣」使他們感覺父母不信任他們。

  批判/批評:每個人都不喜歡負面的批評,尤其是認為自己已是「大個仔」的青年人。他們期望父母能信任他們有自我反省/檢討的能力。

  比較: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比較」使子女感覺你不接納他,你要求他做「別人」,這樣會對他造成壓力,也會影響他的

自我形

象。

  輕看他們所承受的壓力或不同的觀點:「小事之嘛!不用大驚小怪!」或「真不明白你們這些年輕人……」不要說以上的話,這樣他們更會把父母放進不能理解他們的另類世界中。

  強迫子女完成自己的心願:有些父母自己有強烈的心願,要做某種職業,或達到某些成績,便用各種方法迫使子女去完成。要知子女是獨立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的思想、抱負,父母可以給意見,但切勿以「想你好」為名而強迫子女達成自己的心願,這可能會損害子女的一生。

  重聆聽陳利害

  父母需要——

  用心聆聽:當子女表達要和你傾偈時,你要放下手上的工作,專心聆聽,盡量明白詳情和他的感受、想法等,不要輕易打斷,也不要妄下定論,要使他感受到你愛他和重視他。

  建立良好的關係:每星期最少有一小時和他單獨相處,可以一起用膳,做家務,買東西等。享受在一起的時間,培養感情。

  多鼓勵發展興趣:不要單以學業成績來衡量子女的成敗,若他們能有一技之長,也可鼓勵他們發展,不要給壓力,讓他們在當中享受,從而建立自信。

  訂立清晰規條:子女在成長時期,要面對社會上很多危險的陷阱,如濫藥、嗜酒、性濫交,甚至犯法的嘗試……作為父母要讓子女知道有些事情是不可嘗試,否則他要承受嚴重的後果。但無謂針對那些父母不認同的衣着、打扮、音樂等方面,子女若慣性地否定父母的忠告,連一些重要的規條也會聽不進,產生抗拒,便會弄巧反拙。

  從小灌輸價值觀的教導:價值觀的教導要從十歲前開始,當他們還願意「聽父母話」時便要教,要隨時跟他講,例如:「你不要像那個叔叔一樣吸煙,因為會生病。」以各種形式教導的同時,還要以身作則,若自己有犯錯便道歉,希望能潛移默化,讓子女能建立到一套屬於自己的價值觀,不易受外界影響,也會選擇合乎他價值觀的朋友。

  給予子女無條件的愛:要常常反省/檢討自己的心態,尤其是當他們未能達到你的期望或情緒激動時,語言可能粗暴或態度藐視,要忍耐、沉着氣、寬恕,你不接納他的行為,但仍接納並愛他是你的兒女。

  「放手」是父母要學習的功課:明白自己不能控制子女,只能盡力付出愛,始終他已進入成年階段,他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愛自己:關注自己的身心靈健康,放鬆心情,騰出時間去滋養身心,有需要時尋求支援。

  陳醫生強調,若是孩子從小便與父母建立了穩固的關係,雖然父母要與他們共渡那動盪的風浪,面對各種挑戰,當中會有不少的激氣、痛心和眼淚,但當他們成長時,始終會明白,父母的愛和苦心。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