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遊河南鞏縣,除了必參觀石窟,也一定到老城南瑤灣筆架山西峰下一個美麗小村莊,那是唐代詩人杜甫誕生的故里,他廿年來在這裏「群書萬卷常暗誦」。若往洛陽龍門香山北麓琵琶峰,例至另一大詩人白居易的墓塚,同時會不禁想起他賦《開鑿龍門八節石灘》的兩句詩:「我身雖歿心長在,暗施慈悲與後人。」
古都洛陽南郊不遠處,伊水北流;西岸龍門山與東岸香山,石壁峭立,對峙形如門闕,故稱「龍門」,就是《水經注》所指的「伊闕」。龍門石窟,開鑿兩岸崖壁上。從北魏時南北朝,直至盛唐,經歷約四百年。一公里的崖壁,有二千三百多所窟龕,立體圓雕和浮雕石像十萬餘尊,如鬼斧神工。中國古代宏偉精美的雕刻藝術,可說與大自然石壁渾成一體。例如附圖,為龍門石窟賓陽中洞(另有南洞和北洞)石雕佛像及脇侍像(局部),乃北魏玄武帝時所雕刻。雖然造型受古天竺秣菟羅、笈多初期和犍陀羅樣式影響,但卻蘊涵北魏拓跋鮮卑族的審美觀,線條單純,相貌堂堂,體態文靜,衣紋流鬯,質樸敦厚,予人和穆慈祥之感;自然具活力,不落造作的痕跡。
唐代韋應物《龍門遊眺》詠:「鑿山導伊流,中斷若天闕……精舍繞層阿,千龕鄰峭壁。」正是龍門石窟最佳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