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一些非正式的調查統計,香港人最常見的名字,女生是嘉欣、淑儀、嘉敏;男生是志偉、俊傑。從前不少宣傳廣告引述事主的姓名,都會採用陳大文,卻原來大文並非真是男生最常見的名字。俗語有雲:「唔怕生壞命,最怕改壞名。」可見即使並非迷信,但中國人都很重視名字對自身的影響。西方人其實都有類似文化,尤其具宗教信仰的便會起用聖名。有時候,中西合璧亦會出現笑話,網絡上便流傳香港一位外來的大學生,因為初來港時不慎在海灘踏到一隻海膽,不知怎地後來他申領香港身份證時,便將自己的中文名稱寫作「激烈的海膽」。
最近我在高山劇場新翼演藝廳看的話劇《家.寶》,也是以女主角的名字作為故事起點。
余家寶成長在一個隔代家庭。因為父母都已離異,故此家寶自出娘胎便由嫲嫲撫養成人。嫲嫲視她為全家之寶,因而將她取名家寶。可是余家寶卻不喜歡這個名字,小學時同班有另一女生鄧家寶,與自己的名字相同,對方天真爛漫,傻氣逼人,更令余家寶討厭家寶的稱號,不願與鄧家寶為伍。余家寶成年後認識了一位男生,同樣是擁有平凡的名字─樂志文。二人初期很要好,但因為志文後來另結新歡,故此令到余家寶初嘗失戀滋味。
《家》劇其實是講述一位香港女生的成長經歷。為了展示余家寶的生命歷程,劇中亦散發出一層懷舊氣息。例如家寶年幼時喜歡飼養電子玩具「他媽哥池」;愛聽張國榮及梅艷芳的歌曲。而由於她自小與嫲嫲相依為命,她既倚賴嫲嫲的親切照顧,但同時亦厭惡老人家處處監管約束。家寶覺得自己的名字很土氣,實際就是討厭自己的成長背景。然而,經歷時間磨煉,家寶最終亦找到自己的感情歸宿,並與年老的嫲嫲和好如初。事實上,名字只是一個符號,自己如何親手掌握命運才更重要。